《CCAJ煤炭周报》总第201期(20250119—0125)
热点聚焦
Focus
煤科视界 | 2024年度中国煤科十件大事揭晓
2024年12月,集团官微、官网分期连载了中国煤科2024年19件集团大事。结合总阅读量、点赞分享、网络投票、综合评定等方面情况,精选出中国煤科2024年十件大事,下面为您揭晓!2024年度中国煤科十件大事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01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02全面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03高质量推进“四化”发展04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涌现05科技创新10大成果06深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改革07启航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创佳绩08科技期刊建设实现新突破09“幸福煤科”建设成效显著10宣传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一图读懂丨中国煤科2024年科技创新10大成果
中国煤科在智能化转型中取得了十项显著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是利用百亿级参数大模型的“矿山视巡”系统,实现了矿井全流程的安全监测与智能预警;二是开发了高效智能电牵引采煤机,满足了中厚坚硬煤层的高产高效开采需求;三是创新了智能放煤协同控制系统,降低了放煤劳动强度并提升了放煤效率;四是研发了高压锚注协同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软岩巷道支护,显著降低了巷道围岩变形;五是融合了水量水质预测与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矿井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六是开发了井下多场景全时空智能感算网联终端,提升了煤矿的安全管控能力;七是推出了“云-边-端”一体化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矿山灾害的精准感知与风险预警;八是成功研制了国产首台套高寒地区大切割力紧凑型轮斗挖掘机,推动了露天开采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九是开发了热水解耦合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实现了煤化工污泥的减量、无害、资源化处置;十是攻克了气化细灰分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为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技术创新共同推动了煤矿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煤炭行业2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基于该成果制备的煤基航天煤油于2024年11月作为主燃料成功应用于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对于保障我国航天煤油燃料来源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该项成果的广东台山630兆瓦燃煤机组于2024年10月完成特定工况20%比例掺氨燃烧工业应用,为我国燃煤机组源头减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2024年度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成果于2024年12月在福建福清建成投运,可开展25兆瓦级风电机组全工况模拟试验,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地面试验系统及并网试验等技术领域的空白。成果于2024年12月分别应用于广西龙滩水电站、四川古瓦水电站,可实现偏远地区水电站大坝变形的高精度自动化监测,有效应对闸门及生态厂房的监视与控制失联风险,对保障我国水电站大坝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成果于2024年应用于“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乏燃料水池检修,有效提升了我国核电站水下智能化检修水平。
基础探索
Basic Research
王国法院士团队:煤炭工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与超级煤矿建设
为了发展煤炭领域先进生产力,助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近年来我国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了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及围岩断裂失稳过程,创新提出了超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断裂失稳力学模型、控制准则及液压支架合理工作阻力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主要煤炭产区煤矿智能化建设现状、关键技术、取得的建设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智能化超级煤矿的定义、特征及内涵,研究了典型超级煤矿建设成效与经验,并从标准体系、数据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未来煤炭工业主要发展方向。
论文以《煤炭工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与超级煤矿建设》为题发表于《煤炭工程》2024年第10期。
徐凤银教授团队:深部煤层气储层改造技术迭代升级历史与发展方向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大吉区块实施储层改造技术,取得深部煤层气开发突破,推动全国勘探开发进程,并引领煤层气产业进入新阶段。五年实践证明技术迭代是关键,但仍面临挑战,未来需深化减水压裂、智能压裂等技术攻关,加强中低阶煤储层改造技术研发,以实现降本增效和提高采收率。
论文以《深部煤层气储层改造技术迭代升级历史与发展方向》为题发表于《煤炭科学技术》2025年网络首发。
蒋静宇教授:卸压速度对构造煤突出过程中瓦斯膨胀能的控制作用
瓦斯膨胀能是参与突出的重要能量之一。基于试验结果揭示了不同卸压速度条件下构造煤体的粉化特征和瓦斯解吸规律,反算了不同卸压速度条件下破碎煤体的瓦斯解吸量和瓦斯膨胀能,提出了一种突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正反馈模型。研究表明卸压速度对诱导突出连续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其控制瓦斯膨胀能的正反馈过程不断循环是影响构造煤层突出连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文以《卸压速度对构造煤突出过程中瓦斯膨胀能的控制作用》为题发表于《煤炭学报》2024年第11期。
西安科技大学:肖旸教授|地下煤火灾害机理及热动力演化与热能利用研究进展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煤自燃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煤自燃的机理、应对策略及煤火资源利用,对推进煤自燃绿色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煤自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主要对煤自燃的机理及防治技术、煤火灾害热动力演化和煤火热能提取与利用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煤自燃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煤火灾害的有效控制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论文以《地下煤火灾害机理及热动力演化与热能利用研究进展》为题发表于《煤矿安全》2024年第11期。
邬建宏:顶板不同区域压裂程度覆岩采动响应特征
为了获得顶板不同区域压裂程度下覆岩活动规律及其响应特征,进而为区域压裂防治顶板主导型冲击地压提供借鉴。④ 综合不同回采区域覆岩采动响应特征,在针对厚硬顶板开展水平井区域压裂施工时,应确保区域压裂缝网有效覆盖工作面及巷道两侧煤柱区域,且避免在工作面形成未压裂区。
论文以《顶板不同区域压裂程度覆岩采动响应特征》为题发表于《煤炭学报》2024年第11期。
FES 文章概览: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预测煤层气富集有利区——以沁水盆地为例
本研究提出了集地质资料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模型应用三位一体的三维地质建模工作流程,可准确预测煤层气有利区。以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为例,通过整合多源地质资料,建立了集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和属性模型于一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将该模型用于预测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的有利区并计算煤层气资源量。我们的研究为评估其他深部煤层气区块的潜力提供了参考案例。
煤矿开采覆岩拱壳结构演化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煤层开采引起覆岩的移动、变形、破断及应力变化是造成工作面来压及地表生态损伤的主要原因。为充分认识开采损伤的传导机制,以覆岩承载“拱壳”结构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当前覆岩运动研究成果,针对覆岩组合与岩土体介质特性差异,将研究成果分为松散层拱和基岩拱。最后综合现有成果,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采动损伤拱壳理论计算模型及其模拟方法,为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稳定性演化特征及地表沉陷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研究手段。
论文以《煤矿开采覆岩拱壳结构演化及其控制研究进展》为题发表于《绿色矿山》2024年第4期。
技术刷新
Technology Refresh
智能感知+自动控制 → 选煤厂智能重介系统大揭秘
为了推进重介分选智能化和智能重介密控系统优化升级,针对目前传统选煤厂现状,通过在线测灰,重介系统设施升级等措施,结合自学习和自适应控制方法,自动控制悬浮液的分流量,智能调节分选密度,实现智能补介,研发了智能控制感知系统和执行系统。将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根据生产要求自主调节生产过程,实现重介分选系统的智能化。
论文以《重介分选和重介密控系统的智能化研究》为题发表于《智能矿山》2024年第12期。
中国矿大赵作鹏副教授:“前端识别+后端分析” AI赋能煤矿井下安全管控
针对煤矿井下不安全行为监测预警方法工作量大、耗时长、效率低,难以实现不安全行为的实时监测,安全监管盲点多、风险点多等问题,研究构建煤矿井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不安全行为管理,采用弱特征人员图像增强和重识别等算法,采用“前端识别+后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效识别煤矿井下人员不安全行为、设备异常、危险区域等,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升煤矿井下智能和精确的安全管控。
论文以《基于AI 技术的煤矿不安全行为双重预控机制建设与应用分析》为题发表于《智能矿山》2024年第12期。
碳纤维+特殊吸附材料 新系统直接从大气中高效捕获CO2
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官网13日报道,该校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空气碳捕获系统,能直接从空气中捕获约420ppm 的二氧化碳。碳捕获技术此前主要聚焦于从发电厂、炼油厂、混凝土工厂等排放源头消除温室气体,也有不少科学家致力于直接空气碳捕获技术,从大气中直接捕获CO2。但这项技术难度极大,因为大气中CO2的浓度极低。团队表示,他们研制的碳捕获系统利用特制的碳纤维包裹蜂窝状块体,块体表面涂有特殊的吸附材料,以电力为能源,实现了对CO2的直接高效捕获。此外,与同类系统相比,新系统在捕获相同量的CO2时,能耗降低了50%。
透明回采工作面模型构建技术及智能化应用
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回采工作面模型若不能准确描述构造与地层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采区规划、采掘工艺及生产效率等方面。以某复杂地质条件的矿井回采工作面为例,开展高精度回采工作面模型构建技术及智能化应用研究。随后,构建了I030903回采工作面静态模型,并融入局部动态更新技术,将该动态模型应用于煤矿透明地质保障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基于透明回采工作面模型的智能规划截割技术有效指导了采煤机的精准开采,而智能地质预测技术则能够在异常情况下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及时传达相关人员。
论文以《透明回采工作面模型构建技术及智能化应用》为题发表于《煤炭科学技术》2024年第11期。
企业新闻
News
重庆研究院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地面井破碎煤层分段致裂技术示范工程
近日,重庆研究院承建的“骆驼山煤矿破碎煤岩地面抽采16煤层瓦斯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工程验收。该项目对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地面瓦斯高效治理具有行业示范意义。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在西北区域开展的破碎煤层地面水平井瓦斯治理项目,旨在解决骆驼山煤矿突出煤层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接下来,重庆研究院将深化在低渗破碎煤层的瓦斯超前治理技术及装备领域的研发工作,为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矿用钻探装备机器人协同智能工厂”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项目的公示》。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的“矿用钻探装备机器人协同智能工厂”成功入选。投产后,生产效率可总体提高18%,关键设备数控化率100%,关键设备联网率100%,制造成本降低15%左右。未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将持续以“智”造赋能,推动数智化升级和创新发展,以更高效的方式推出市场所需的更高品质的智能化钻探装备产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1套装备入选陕西省2024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
近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4年度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自主研发的ZDY25000LDK型大功率智能化定向钻进技术装备,成功入选陕西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该技术装备已在安徽、山西、内蒙古等多个地区成功示范并广泛推广,有效满足了矿井“从小区域到超大区域”的瓦斯综合高效治理技术装备的配套需求。ZDY25000LDK大功率智能化定向钻进装备成功入选,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钻探产业高质量发展。
陕煤集团建设集团天工公司:无人机+VR全景720°技术 领航智慧建造新篇
近日,陕煤建设集团在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实现新突破,由其承建的黄陵电厂二期2×1000MW 扩建工程项目首次采用无人机技术+VR全景720°技术,借助720云漫游工具搭建线上展示窗口,成功让项目建设实现实时可视化,为项目质量把控、安全保障及进度追踪构建起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无人机+”筑牢安全防线。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深耕无人机应用场景,发挥无人机技术+VR全景720°技术管理模式效用,全方位提升施工生产管理水平,稳步、高效推进各项工期节点目标落地,树立智慧工地新典范,助力项目建设迈向新高度。
常州研究院荣获2024(第十届)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近日,2024(第十届)国企管理年会暨国企管理年度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常州研究院申报的管理创新成果《全面预算管理在业财一体化中的应用与探索》入选《国企管理创新成果年度报告》,并荣获二等奖,这是继2024年入选财政部全国管理会计案例库之后再获全国性活动奖项。下一步,常州研究院将聚焦核心业务,持续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科学管理决策赋能,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破难题、探新路、做示范”。
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iDCS系统应用超过130台套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积极推动电站工控系统国产化,由国能智深自主研发的电厂智能分散控制系统累计应用超过130台套,其中火电iDCS达到100台套,国能智深自主研制的非安全级DCS平台在漳州核电1号机组首次成功应用,搭载国能智深水电iDCS的玛尔挡水电站全容量投运,iDCS系列技术产品实现水火光核“谱系化”发展,成为该集团重要创新品牌。2024年,国能智深牵头主编的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发布并正式实施,标志着国家能源集团牵头自主研发、首次应用并规模化推广的火电iDCS得到了全行业的认可。
中国煤科新增印尼国际贸易平台
近日,中国煤科科工国际、北京华宇共同出资设立的中煤科工印尼发展有限公司获得印度尼西亚相关政府部门的设立批准,完成属地商业注册,标志着中国煤科在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煤科工印尼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国煤科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煤科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举措,为中国煤科与印尼煤炭企业的合作搭建了新的桥梁,以期实现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国家能源集团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坚持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能源基地,推动海上风电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新能源开工3118万千瓦、投产2773万千瓦,投产规模创历史新高,可再生能源开工、投产容量双双历史性突破“3000万+”,装机占比超过40%、整体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一番、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目标。其中水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常规水电在建规模824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政策管理
Policy&Management
关于印发《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技术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 然 资 源 部生 态 环 境 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 家 能 源 局2024年12月24日
观点智库
Think Tank
王国法院士:煤炭新质生产力培育与高质量发展
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是煤炭行业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和我国能源安全现状及挑战:全球能源格局正历经深刻变革,地缘政治因素深刻影响世界能源布局;我国能源需求持续攀升,能源进口来源集中且中东地区保障存忧,新能源发展受技术经济瓶颈制约,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挑战,给出了煤炭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发展要求,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通过技术革命达成高质量发展.简要总
论文以《煤炭新质生产力培育与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于《中国煤炭》2024年第12期。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煤炭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煤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从国家层面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煤炭产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梳理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煤炭生产与消费状况入手,基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内容,分析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从能源供应链安全稳定、能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能源发展布局优化和能源产业链现代化等维度,研究提出了煤炭产
论文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煤炭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为题发表于《中国煤炭》2024年第12期。
华北理工大学:张嘉勇教授|煤体膨胀致裂增透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安全有效地增加煤层透气性、提高煤层气抽采效率是推动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膨胀致裂技术具有无噪声、无震动、无粉尘的独特优势,使其在煤层增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分析,深入剖析了膨胀致裂材料反应机理与膨胀致裂增透机理,梳理了钻孔直径、间距、形状等参数对煤体致裂效果的影响,对膨胀致裂过程中煤体损伤力学模型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膨胀致裂技术在煤层增透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膨胀致裂技术在煤层增透领域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建议。
论文以《煤体膨胀致裂增透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为题发表于《煤矿安全》2024年第10期。
智慧康养数据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丨中国工程科学
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6期发表《智慧康养数据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一文。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康养行业数据标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安全和隐私保护、高水平数据开放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为智慧康养数据高质量发展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现有研究主要分布于智慧康养的前端技术和终端应用层面,缺少对于智慧康养核心环节,即智慧康养数据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智慧康养的发展推动了主动健康数据的发展。
期刊专区
Journal
《煤田地质与勘探》2025年部分专刊/专题征稿汇总
专刊/专题征稿汇总 《煤田地质与勘探》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办刊初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行业前沿,为推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进步,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目前,2025年部分专刊/专题策划已完成,组约稿进程稳步推进。为此,《煤田地质与勘探》现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发出邀请,欢迎大家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将优秀论文投向中国期刊,助力煤炭科技强国建设。
致谢丨2024年度《洁净煤技术》审稿专家
致 谢 2024年,《洁净煤技术》的学科影响力再创新高,国际影响力取得了新突破。审稿专家在把关和提升学术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共395位专家参与了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出了客观、详实、中肯、及时的审稿意见。在此,谨向各位审稿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愿与您继续结伴同行,再谱新篇!2024年度审稿专家名单编辑丨李莎审核丨常明然
IJCST第四届科学编辑招募结果发布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于2024年11月发布第四届科学编辑招募启事,获得广大青年学者的积极响应。经过学者个人申请、编辑部初选、编辑团队综合评选,共遴选出16人增选成为第四届IJCST科学编辑,目前第四届IJCST科学编辑团队共由158名青年学者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