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观察:2017—2020年信息技术领域热点

  信息技术的演变极其迅速,近10年先后涌现出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区块链等具有巨大影响的技术形态,且更多新兴技术还在不断涌现。同时,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其对人类福祉的保障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全球经济下行和当前疫情冲击的背景下,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未来几年有望成为更多行业的基础设施,并像蒸汽机、电力那样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鉴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挑战、新机遇,本文梳理了全球信息技术领域2017—2020年值得特别关注的7项热点趋势,包括相关的战略布局、重大进展、科技问题、未来方向等,以期为相关战略研判与政策部署提供参考。

  

  1 人工智能主流技术快速演进,多方推动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

  

  国际上主流的人工智能(AI)算法模型正在快速演进,算法效率也在迅速提升。例如,著名的AlexNet人工算法的效率大约每16个月就能提升1倍,且其他一些代表性算法效率的提升甚至更加迅速。与此同时,这些领先算法模型的规模日益庞大。例如,自然语言处理领先模型中,参数规模最低为1亿个,最高甚至达到了1.6万亿个!

  

  领先机构与有识之士已开始着手推动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其主要目标是突破第二代人工智能依赖大量高质量训练数据、可靠性不高、不可解释、缺乏情境联想推理能力等局限。我国科学技术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布局了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研究,中国科学院也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中布局/规划了脑认知与类脑前沿研究等相关研究。清华大学研制的“天机芯”成功实现了脉冲神经网络与人工神经网络的融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投入20亿美元巨资大力推动“下一代人工智能”;美国谷歌、Open AI等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攻关;英特尔公司已将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规模提升至1亿个神经元——达到小型哺乳动物大脑的水平。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谷歌公司旗下的DeepMind公司等提升了人工智能系统在《德州扑克》《星际争霸》等游戏中的博弈能力。

  

  2 开源芯片带来新机遇,DARPA推进后摩尔时代“电子复兴”

  

  随着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对芯片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基于RISC-V等开源指令集的开源芯片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新潮流。美国、欧盟、中国均已积极开展布局,印度甚至将RISC-V确立为事实上的国家指令集标准。目前,国际RISC-V基金会已有超过500家机构会员,我国也成立了开放指令生态联盟。国内外的开源芯片运动影响力日渐显著,有望成为未来芯片创新的一块重要基石。

  

  美国、欧盟、韩国等高度重视后摩尔时代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新路径,先后部署了大规模战略性研发计划,以推动下一次电子革命。美国DARPA主导的“电子复兴计划”最具代表性,该计划于2017年启动,将在5年内投入15亿美元,围绕3D异构集成、新材料和器件、特殊功能芯片、设计与安全四大重点研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DARPA意图通过该计划帮助美国半导体产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突破现有技术局限,从而确保持续掌控全球半导体话语权。

  

  3 全球量子竞赛加速,群雄竞逐“量子优势”

  

  2018年以来,中国、美国、欧盟等领先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加大了对量子信息的支持力度。同时,荷兰、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纷纷加入,接连推出各自的国家级量子发展战略,明显加速了全球量子竞赛。

  

  在科研界和产业界,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方面的重大进展正在持续涌现。特别是美国谷歌公司在2019年实现了标志性的“量子优越性”,进一步刺激了各界对量子信息的重视与投入,一批大型企业和新创企业纷纷入局。谷歌公司的“量子优越性”工作证明量子计算有超越经典计算的潜力,但“随机数字采样”任务却无实用性。在此情况下,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衡量标准——“量子体积”。“量子体积”更加均衡地考虑量子比特数、量子线路深度、噪声误差、软件编译效率等因素,更能反映系统真实性能与价值,因此可作为未来量子计算发展的参考标准。

  

  4 脑机接口迎来“风口”,卫星互联网竞赛全面开启

  

  在脑机接口方面,近年来形成了基础研究支撑、军事应用牵引、科技突破驱动、产业机构助力的整体局面,创新链与产业链初步形成,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风口”。美国“脑计划”、欧盟“人类大脑计划”、中国“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大型基础研究项目为脑机接口研究取得关键性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DARPA连续布局脑机接口重大项目,从军事应用需求方面快速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全球研究机构也在频繁取得技术突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脸书公司(Facebook)等产业巨头与一批新创企业的入局将加速脑机接口的产业化进程。

  

  在卫星互联网方面,已出现市场需求旺盛、技术趋于成熟、政策环境友好、大量企业参与的良好局面,世界卫星互联网竞赛全面开启。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卫星互联网已被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未来发展向好。

  

  5 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安全防范问题凸显

  

  全球网络安全状况正在不断恶化,重大安全事件频发。例如:2017年的WannaCry勒索病毒造成了全球性恐慌;区块链近年引发的安全事故已造成高达上百亿美元的损失;人工智能使得黑客攻击效率更高;5G的复杂应用场景给物联网设备带来重大威胁。

  

  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防范问题快速凸显。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等受到的网络攻击暴增,远程办公软件ZOOM也曝出重大漏洞。在这些复杂形势下,被动式安全防范已难以支撑,主动式、智能化的安全防范技术愈发重要。

  

  6 信息技术支撑重大科技发现作用愈发明显,信息技术“陷阱”不断涌现

  

  在信息科技本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对重大科技发现的支撑作用也越发明显。例如,2020年11月,谷歌公司旗下DeepMind公司人工智能系统AlphaFold 2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中破解了困扰生物学家50年的难题——蛋白质折叠问题,并基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精确地预测了蛋白质3D结构,准确性可与冷冻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或X射线晶体学等实验技术相媲美。

  

  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同时,错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对象存在瑕疵等因素,导致其应用于科研的“陷阱”问题不断涌现。例如,2019年《自然》杂志报道了2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的材料研究和地震研究,却被人工智能专家发现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存在严重错误,导致其结果并不可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国内外计算机科学家积极提出针对新冠病毒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然而,其中很多方案缺乏临床经验或医学能力,或使用了有瑕疵的数据,对患者和医生没有任何帮助。

  

  7 信息产业成强国博弈焦点,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正在重构

  

  掌握信息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展开激烈的博弈。2018年以来美国对我国及数十个国家发起贸易摩擦;同时,美国对我国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采取“脱钩”政策,包括技术封锁、产业断供、市场禁入、人才断流、学术断交、全球围堵等举措。这严重破坏了相关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创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相关领域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之一。

  

  美国2019年对我国的限制重点主要与硬件相关,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微处理器、机器人、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数据分析、先进计算、定位导航等;2020年则扩展至软件领域,包括地理空间图像软件、点云分析软件、卫星图像分析软件、3D空间技术分析软件等。在这些方向上,原有的全球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正在重构。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组提供,研究组成员包括唐川、张娟、王立娜、徐婧等)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4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5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6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 7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8东露天选煤厂原煤提运矿坑车辆计数识别研究
  • 9兰炭与秸秆混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和灰熔融性试验
  • 10TBS粗煤泥分选机及应用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矿山
  • 2绿色煤矿
  • 3郑传柏
  • 4崔少鹏
  • 5贺提库
  • 6李瑞敏
  • 7鲁光辉
  • 8齐月
  • 9陈新波
  • 10折小江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