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J煤炭周报》总第8期(20210424—20210430)

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424-20210430).pdf


《CCAJ煤炭周报》总第8期(20210424—20210430)


上新推荐 

  

  煤炭学报》“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发布会专家报告视频全部上线

  

  2021年4月10日,能源科学综合类权威期刊《煤炭学报》在深圳成功发布“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专题。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满潮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康红普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王国法院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与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教授、辽宁大学校长潘一山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福宝教授、中南大学校长助理李夕兵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周宏伟教授等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目前全部报告已在平台上线。(点击标题查看报告视频)

  

  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3期上线

  

  《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3期共刊登论文30篇,以“特约综述”“采矿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机电与智能化”“地球科学与测绘”“煤炭加工与环保”6个栏目呈现。

  

  (1)综放开采引入我国近40年,受编辑部邀约,太原理工大学宋选民教授在《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特约综述中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并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2)为查明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层中富CO2低阶煤层气藏形成机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汤达祯教授团队基于煤层气排采井气样,开展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认为,差异性地层水溶解消耗作用以及生物成烃改造作用主要影响煤层CO2的分布特征,煤层气成藏过程中存在的CO2干预作用形成了封闭滞流 原位型、半封闭扰动型以及开放连通型三类煤层气藏,承载着煤层气成因、煤层气藏赋存特征等信息。(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3)中联煤层气杨刚等研究利用临兴地区煤系地层煤岩、砂岩共7枚岩心,采用恒流量法开展单层、整体试验共4组,评价绒囊钻完井流体造成的储层整体伤害程度,并为现场优选技术应用提供室内理论依据。(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4)淮河能源张敦喜等研发了一种用于工作面过断层的超前预加固无机 复合注浆材料,优选了“两堵一注”耐高压囊袋封孔方法及注浆机具,结合长距离钻孔测斜验证,提出了 采煤工作面断层超前预注浆治理技术。(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科技前沿 

  

  中国煤科沈阳研究院打造全场景煤矿机器人集群解决方案

  

  中国煤科沈阳研究院拥有中国最早的煤矿钻探、掘进、救援、安控和巡检机器人研发团队,结合辽沈地区区位优势,全面协同中国机器人第一品牌——新松机器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在机器人运动机理、步态生成、仿生控制、动力学建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安控救援类煤矿机器人,用于煤流运输、变电所、巷道、洗煤厂等复杂区域的巡检、探测、作业任务,突破了多种煤矿机器人核心技术单元及检测检验技术,拥有专业的机器人技术服务团队,力争成为中国领先的煤矿多场景机器人群产业基地。

  

  “大型柔性叶片气动弹性设计关键技术”重点研发项目在国家能源集团启动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动力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大型柔性叶片气动弹性设计关键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目前,百米级叶片研制和可靠运行是制约我国风电平价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项目拟攻关突破我国百米级超长柔性叶片气动弹性设计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叶片设计软件国产化、颤振抑制技术、百米级样片研制和工程应用等四个方面“0到1”突破,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支撑研制10-15兆瓦风电平价机组,保障国家未来风电机组大型化,规模化发展。

  

  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实现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

  

  4月26日,中国石化所属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在扬州石化成功进行工业试验,直接将原油转化为轻质烯烃和芳烃等化学品。试验结果表明,低碳烯烃和轻芳烃总产率提升2倍,高达50%以上,即采用该技术每加工100万吨原油可产出高价值化学品约50万吨,经济价值巨大。

  

  一种基于钻柱侧向弹性的增强动力轮式推进器设计

《CCAJ煤炭周报》总第8期(20210424—20210430)  

  轮式推进器结构

  

  为了解决连续管水平井钻进过程中存在的屈曲锁死、钻压不足等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基于钻柱侧向弹性的增强动力轮式推进器,可获得较高的轴向推拉力。研究发现,偏心垫块-推进器组合的轴向推拉力较自重式推进器提高了10倍。

  

  科学家梳理软体智能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力学建模

  

  机器人或机电装备通常由电机模组、液压元件等硬质部件构成,具有动力足、精度高等优点,但在实现低噪声、高安全系统与亲和性等方面存在挑战。受自然界生物体的柔软特性启发,设计制造软体机器人是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软体机器人的核心构成部分, 智能软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几类典型的具备驱动功能的智能软材料与结构获得广泛的研究, 包括气动软体肌肉、形状记忆合金/聚合物、离子交换聚合物、介电高弹体、响应水凝胶等。浙大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尹顺禹教授团队近期撰文,介绍了多种驱动类型的软体智能机器人研究成果, 并从软体智能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力学建模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与讨论。(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贵州省首个煤矿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在贵州豫能建成

  

  4月24日,贵州省首个煤矿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在贵州豫能高山煤矿建成,该掘进工作是高山煤矿刚建成的1905回风掘进工作面,设计长度447mm,巷道净宽4800 mm,延煤层顶板掘进,巷中净高2800 mm。4月25日,贵州豫能黔金煤矿21501运输巷智能化掘进工作面通过了贵州省验收。至此,贵州豫能已建成2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向全面建设智能化矿井迈出坚实的一步。

  

企业巡礼 

  

  中国煤科发布《科技类获奖荣誉榜(2018—2020)》

  

  4月28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发布《中国煤科荣誉榜(科技类)(2018—2020)》,榜单列出了2018—2020年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熠星大赛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详细获奖项目。作为全球唯一服务煤炭全产业链综合性科技创新型中央企业,中国煤科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在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方面,中国煤科主导或参与建设全国60%以上已建成的智能化工作面。

  

  国家能源集团全面推动碳盘查和碳交易工作

  

  4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发布消息,将全面开展碳盘查和碳交易各项工作。集团将103家煤炭企业(含洗煤厂)、160家火电企业、15家化工企业、20家运输企业(含港口企业)纳入碳盘查工作范围,通过控排企业自查、子分公司复核,集团内部碳资产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方式,摸清控排企业碳排放底数,建立集团公司完整碳账本。

  

  开滦集团推进智能化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

  

  近日,开滦集团内蒙古宏丰公司红树梁矿井及选煤厂投入联合试运转。该煤矿完全按照智能化矿井标准设计、建设,矿井一期28个智能化子系统建成后,操作人员在地面调度室即可实现远程控制、“鼠标采煤”。据悉,到2025年,开滦集团大中型矿井将基本完成智能化建设,井下重点岗位基本实现机器人作业,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机运、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形成完整配套的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建成“智慧矿山”。

  

  中石化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东胜气田打出日产百万方高产气井

  

  4月2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部署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东胜气田的重点开发井——JPH-489井,于近日试获日产无阻流量105万方高产气流,创该地区最高纪录。截至目前,东胜气田累计探明储量1474亿方,累计产气52亿方,日产气量达530万方,每天可满足1060万户家庭的日常生活用气需求。

  

政策管理 

  

  国家能源局召开二季度发布会 介绍智能化煤矿建设有关情况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二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介绍智能化煤矿建设有关情况等。据介绍,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法规、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引导行业发展方面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一项具有高度共识、颇具市场活力、企业积极拥护的创新型工作。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开展第二批示范煤矿建设和技术装备遴选推广应用

  

  北京破除“唯论文”:代表作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不作为考核指标!

  

  4月29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出完善同行评议制度,明确落实代表作制度,在项目申请和验收环节实行代表作制度,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限定所提交论文、论著等代表作数量合计不超过5项,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不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西煤机总工赵友军:西煤机如何培养设计团队?

  

  身长近25米、身高4米多,左右“手臂”前端各装有一个巨型滚筒,身型庞大却又不失灵活——这是全球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由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应用于国家能源集团神东上湾煤矿12402工作面,创下日产6.55万吨、月产150.6万吨的世界纪录。装备智能化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西煤机总工赵友军从工匠精神传承及现代工业发展需要方面,总结了在设计团队培养方面的经验。

  

  中科院:成果发布时勿随意使用“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4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21年度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视频会,发布了《关于在公众媒体上发布学术成果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提醒》共包含7部分,包括在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学术成果,在成果发布时不得随意使用“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等词语。

  

“30·60目标 

  

  Science:温控 1.5℃的目标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4月23日,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等15个研究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Assessing China’s efforts to pursue the 1.5°C warming limit”的研究论文,评估中国为达到1.5℃的控温极限所要付诸的努力。作为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经济学版只刊发极少的研究长文,这是首篇由中国学者主导参与的研究作为长文在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进行多模型研究发现,与“无政策”案例相比,1.5°C一致的目标将要求中国分别将其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减少90%和39%以上。负排放技术在实现接近零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50年,捕获的碳平均占减排总量的20%。多模型比较显示,各个部门的必要减排量存在很大差异,而一致的是,电力部门必须在2050年之前实现完全脱碳。跨模型平均数表明,考虑到1.5°C的升温极限,到2050年,中国的累计政策成本可能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8%至5.7%。总之,该研究发现对于中国的长期减缓和碳中和,对全球气候目标的贡献以及确定未来研究的需要具有丰富的信息和见识。

  

  邹才能院士:新能源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与作用

  

  邹才能院士指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其中碳替代将是碳中和的中坚力量。新能源已经成为第3次能源转换的主角,未来将成为碳中和的主导。目前,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氢能等是新能源的主力军,助力电力部门实现低碳排放;“绿氢”是新能源的后备军,助力工业与交通等领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人工碳转化技术是连接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桥梁,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预测2030年中国碳达峰的峰值约110×108 t。按照高、中、低3种情景预测2060年中国碳排放将分别降至22×108,33×108,44×108 t。针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提出应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加快清洁用能替代、提升天然气在低碳转型中的现实伙伴到未来桥梁作用、加大CO2埋藏及封存应用与推广、发展碳转化及森林碳汇、建立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7项实施建议。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 4国有大型煤炭企业“7+1+1"智能矿山建设顶层设计与实践
  • 5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6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催化净化进展
  • 7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8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9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10基于数字孪生的多功能煤矿四足机器人实验系统设计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3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9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武增强
  • 2金珠鹏
  • 3吴喜昌
  • 4王仲实
  • 5董玉光
  • 6采动上覆瓦斯卸压运移的“三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7基于改进OTSU算法的采煤沉陷耕地作物绝产边界识别
  • 8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9厚松散层矿区开采沉陷拉伸区域土体内部变形演化规律研究
  • 10典型煤粮复合区采煤沉陷积水区域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4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5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6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7 山东博选矿物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亭南选煤厂 Tingnan coal preparation plant of Shandong Boxuan Mineral Resourc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 8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业公司选煤厂 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9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10上海大学理学院催化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