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EM于6月3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仍有432个煤矿项目处于在建或规划待建状态,年度产能为22.77亿吨,约为全球2019年煤矿总产能的30%。
该报告首次提供了全球拟建和在建煤矿的全面调查结果。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一的项目已开工建设,而另外四分之三仍处于规划阶段也因此更可能被取消。在建项目中有超过70%在中国,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则有较多的规划拟建项目。
具体来说,中国还有年度产能4.52亿吨的煤矿在建,另外年度产能1.57亿吨的煤矿正规划建设;有约90%在建和规划建设的煤矿集中在内蒙古、新疆、陕西、山西,其中内蒙古最高,约有2.34亿吨的年度产能。
澳大利亚有年产量3100万吨煤矿在建,另有435万吨年产能煤矿规划建设;而印度有1300万吨在建,规划中有363万吨;俄罗斯有5900万吨在建,规划中的有240万吨。
从煤炭的使用途径来看,尽管自2019年以来,全球煤电厂发电量在持续下降,但动力煤业务仍占煤炭消费的主要地位,占到了拟建煤矿产能的71%。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煤矿项目中有近2/3的煤矿是 "绿地 "(greenfield)开发,即破土动工建设新矿井,而新矿井往往比旧矿井的长期产量更高、潜在排放量也更大。其余的是 "棕地"(brownfield)开发,即扩大现有矿井的产能或重新启用闲置矿井。
这些在建或待建项目共涉及全球388家企业。从投资产能看,印度煤炭(Coal India)、澳洲Mineralogy公司、印度阿达尼集团(Adani Group)位列全球前三。中国大唐集团和中煤能源集团则跻身前十,分别位于第四和第九位。
国际能源署(IEA)于5月18日发布《2050年净零—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报告指出,为了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全球需要在2021年后不再新增煤矿或矿井。联合国和其他权威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2030年前煤炭产量必须每年下降11%,才能与全球升温不超过1.5℃的路径保持一致。
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日益关注,煤矿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融资已经逐步受到金融机构的限制。根据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2019年发布的报告,有超过100家主要金融机构撤出动力煤领域,并制定了正式的动力煤开采以及燃煤电厂限制政策。这些金融机构中包括公共开发银行、国家发展金融机构、出口信贷机构、私人银行和保险公司,囊括了前40大全球性银行和20家全球主要保险机构中的40%。
而银行监察组织Banktrack此前发布的《2020银行业气候变化化石燃料融资报告》分析的35家金融机构中,已有26家出台了限制煤炭融资的政策。这其中,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在煤炭撤资运动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如欧洲投资银行宣布从2021年起不再考虑为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燃料能源项目提供融资,其所有投融资活动于2020年底开始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则此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亚投行将不会对煤电项目或涉煤项目提供融资。
全球能源监测的分析指出,如果现有的这432个在建和拟建煤矿继续开发,或因全球气候行动而产能过剩或过早退役。这可能导致约910亿美元的资产搁浅。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如果及时调整仍可减少价值约270亿美元资产搁浅,暂未建设的项目如及时停止,可避免约630亿美元的资产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