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煤机主要“卡脖子”技术及“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计划

  郑煤机主要“卡脖子”技术


  目前郑煤机智能化、成套化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程度还远远不够,未来郑煤机将持续致力于智能化产品研发、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将智慧矿山,工业互联网,综采成套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开采做为技术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技术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成套化、专业化。


公司在生产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主要表现在:一是矿用传感器问题,煤矿井下矿用传感器稳定性及数据采集准确性问题;二是自动化采煤技术,基于陀螺仪导向定位的自动化采煤方法,采煤机司机跟随操作采煤机,支架等与采煤机随动的跟机自动化问题。


1. 科技创新总体思路

  

  以建设郑煤机工业大数据智能互联系统平台为目标,实现智能化、成套化行业技术引领。聚焦于煤矿综采工作面成套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达到行业领先。以此为基础,研究开发智慧煤矿系统,并融合智能工厂系统,打造郑煤机工业大数据智能互联系统平台,为郑煤机实现从传统装备制造商向工业智能控制系统及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提供我米模智能互联系统平台,为郑煤机实现从传统装备制造商向工业智能控制系统及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2. 科技创新主要方向

  

  结合煤炭行业、煤机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按照《中国制造2025》《关干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的工作布置及指导规划,未来五年及较长一段时间,主要围绕成套化关键技术攻关、煤炭绿色充填开采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智能超前支护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煤矿用液压支架再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智能开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

  

  3. 科技创新计划

  

  1)科技投入。郑煤机建立了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提取不低于营业务收入4%的资金专门用于科技项目研究,提取的研发经费设立专用账户,优先用于主业领域重点项目研发。

  

  2)研发平台建设。2020年郑煤机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河南理工大学共同申报了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2020年11月获得批准建设,该实验室建设期为两年,计划于2022年建设完成,该实验室以煤矿智能化开采基础理论、综采智能化技术及装备、智能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矿用机器人技术及装备为研究方向,主要服务智能综采装备制造及煤炭开采领域的智能化需求。

  

  同时2020年申报了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并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批准,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创新中心由郑煤机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平煤集团等企业共同筹建。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智能化开关键瓶颈技术,智能化高端装备、智慧煤矿系统等共性技术及前沿技术展开研究,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速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链高效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产业创新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和汇聚一批技术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智能高端装备、煤炭智能开采创新人才的不竭源泉。

  

  3)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知识产权的科学管理和战略运用,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通过2020年申报的郑州市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煤矿工作面一体化智能综采成套设备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的实施,不断挖掘高价值专利,优化知识产权结构,争取申报专利7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以上,争取获得专利授权40项以上。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等方式,每年完成1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科技成果鉴定,每年完成3项科技成果鉴定,为申报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提供条件支撑。

  

  4)人才和团队建设。健全适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完善科技研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工业设计中心、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增添活力。加强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健全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的共建机制。通过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建立有利于引进高层次研究人才的政策,吸引科技领军人才,结合成套化、智能化总体规划,同时使用多途径定向快速补充一批智能化建设方向的成熟技术人员,加速郑煤机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及推广。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4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5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6TBS粗煤泥分选机及应用
  • 7基于数字孪生的多功能煤矿四足机器人实验系统设计
  • 8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 9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10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煤矿
  • 2郑传柏
  • 3崔少鹏
  • 4贺提库
  • 5李瑞敏
  • 6鲁光辉
  • 7齐月
  • 8陈新波
  • 9折小江
  • 10杜有势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