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605-20210611).pdf
热点聚焦
6月1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入选获奖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共有20种期刊入选获奖期刊,包括《中共党史研究》《历史研究》《金属学报》《煤炭学报》等。共有40种期刊获提名奖,包括《中国激光》《中国科学院院刊》《石油勘探与开发》等。(点击标题查看完整名单)
“深部煤层瓦斯精准抽采”学术研讨会暨《煤炭科学技术》专题发布会成功召开
2021年6月11日,由《煤炭科学技术》编辑部和西安科技大学主办的“深部煤层瓦斯精准抽采”学术研讨会暨《煤炭科学技术》专题发布会在西安采用线下+线上模式顺利召开。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等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50余位专家现场参加会议,并通过中国知网、科创中国直播平台进行了会议全程直播,吸引了全国近万人在线观看。
6月10日,由彭苏萍院士、毕银丽教授担任特邀主编的《煤炭学报》“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上线。专题组织过程中共收到来稿125篇,最终录用刊登25篇。研究成果涉及黄河流域矿区地质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开采沉陷与环境治理技术、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与改良技术、生态格局规划与修复模式、矿区生态演变规律的探测信息技术与方法、矿区生态水文特征等研究方向。(点击标题查看专题)
“黄河流域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学术论坛暨“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发布会将于6月17日召开
为共享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煤炭学报》与西安科技大学拟于2021年6月17日共同举办“黄河流域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学术论坛暨“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发布会。本次发布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点击标题查看线上观看方式。
基础探索
6月7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吴淼教授团队在《煤炭学报》网络首发《悬臂式掘进机行走轨迹及偏差感知方法研究》,提出一种能够适用于量大面广的悬臂式掘进机的行走轨迹及偏差感知技术,可以实时、自主、准确、直接地获取掘进机行走轨迹,同时给出掘进机纵向轴线与巷道设计中线的偏差角、掘进机质心与巷道中线的偏差距离等位姿偏差信息。根据行走轨迹动态调整掘进机位姿并对位姿残余偏差进行反向截割补偿,保证巷道定向掘进精度。(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周福宝教授团队提出了瓦斯精准定量溯源原理,并构建了高效分离低浓度瓦斯方法,研究了吸附柱中甲烷、氧气和氮气的分离规律,对比确定了优化的吸附剂种类和吸附柱尺寸,对上隅角、回风巷等地点的超低浓度瓦斯进行分离,进而进行稳定碳氢同位素测试。该技术实施简便,有效解决了上隅角、回风巷等地点精准定量溯源的重大工程难题。(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近日由应急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6—2020》从七大方面完整解读了我国矿业粉尘防治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煤层注水防尘方面、综采工作面防尘方面、综掘工作面防尘方面、喷浆防尘方面、化学抑尘方面、粉尘传感监测方面、个体防护方面。(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杨宜坪等在矿物生长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认识。相关研究6月1日发表于《美国矿物学家》。基于表面生长痕迹和晶体内部结构可记录矿物生长信息这一基本事实,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系统研究了岩浆岩和变质岩中云母类矿物的微观结构,并与人工合成的氟金云母对比,发现并率先提出了硅酸盐岩浆结晶和高温热液过程中纳米晶粒定向堆砌的矿物生长机制,突破了基于单原子堆积的“层生长”和“螺旋生长”两大传统理论。国际同行指出,这是关于硅酸盐熔体中矿物非传统生长机制的首次报道。
技术刷新
中国科技智库首发《2021技术聚焦》 重点解读数字通信等32项技术
6月4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在北京发布该院最新研制完成的《2021技术聚焦》报告,从世界技术焦点数据库的7375个技术焦点中,遴选出电气工程、仪器、化学、机械工程4个技术部类32个技术领域中排名最前的100个技术焦点,并对其中32个重点技术焦点进行详细解读。机械工程部类中,关注度高的焦点技术包括:自动焊接和3D打印等加工工艺,以智能汽车终端和自动驾驶为代表的车辆控制技术等。
6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内首台套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装备成功完成了2.5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转子的整体充磁,充磁后的永磁风力发电机通过了型式试验,所有测试指标均达到产品技术要求,这是我国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磁技术的重大突破,相关技术及装备研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6月7日,永城煤电控股集团联合华为举办全国首个F5G矿山商用发布会,标志着永煤集团陈四楼煤矿F5G项目正式商用部署。据悉,F5G(the 5thGeneration Fixed Network)即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第五代固定网络技术,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于2020年2月定义。此次F5G矿山商用部署采用的F5G全光工业网方案基于工业光环网技术,具有大带宽、确定性低时延和高可靠的特点,针对井下场景,从架构、协议和工艺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了电气、业务、部署和维护四大安全特点,提升了井下通信网络的本质安全。
《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发布 阐述6G应用技术及发展方向
6月6日,我国IMT-2030(6G)推进组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内容涵盖总体愿景、八大业务应用场景、十大潜在关键技术等,并阐述6G发展的一些思考。白皮书提出,6G将在5G基础上由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跃迁,成为联接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纽带,将6G的总体愿景确定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白皮书还确定,6G将向更高频段扩展,并高效利用低、中、高全频谱资源。低频段频谱仍将是6G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毫米波将在6G时代发挥更重要作用,而太赫兹等更高频段将重点满足特定场景的短距离大容量需求。
企业巡礼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矿井综合掘进机器人”项目在山西焦煤启动
6月6日,由山西焦煤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矿井综合掘进机器人”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集团公司总部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作为评审专家组组长出席会议。该项目针对综合掘进机器人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分别开展“掘进工作面高精度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系统研究”“掘进机器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锚杆支护机器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掘进机器人多行为自动化、多工序协同控制与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研究”“综合掘进机器人系统工程示范”五个子课题研究,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会极大的提高成巷速度和自动化程度。
在2021年6月发布的《第九次全国煤炭企业工业科学技术大会科技创新经验集》中,郑煤机分享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在生产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分析中,指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矿用传感器问题,煤矿井下矿用传感器稳定性及数据采集准确性问题;二是自动化采煤技术,基于陀螺仪导向定位的自动化采煤方法,采煤机司机跟随操作采煤机,支架等与采煤机随动的跟机自动化问题。从“科技创新总体思路”“科技创新主要方向”“科技创新计划”3个方面介绍了“十四五”创新工作安排。(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6月8日,河南能源公告,其控股子公司鹤壁煤业集团通过中原银行,以委托贷款融资2.5亿元。河南能源提供保证担保,鹤壁煤业集团以其持有的鹤壁丰鹤发电有限责任公司46%股权提供质押担保。据悉,河南能源持有鹤壁煤业集团68.98%的股份。目前,河南能源已收到委托贷款资金2.5亿元。
中国在2020 年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愿景,以及更严格的环保要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一系列巨大变革,都在促使电力系统进行低碳化转型。国际知名能源企业在脱碳和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以资产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为主的多种低碳化转型方式。中国电力企业要积极了解和借鉴国际能源企业低碳化转型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推动企业顺利开展低碳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政策管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
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6月6日,国家矿山安全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排查防突体制机制、全面排查瓦斯参数、强化钻孔设计及施工管理、确保抽采达标、严格效果检验、严厉打击造假行为、建立通风瓦斯日分析制度、建立月度防突预测图制度。
6月8日,河南省安委会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深刻汲取鹤煤公司六矿“6•4”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教训,坚决防范遏制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通知明确,煤矿存在“煤矿瓦斯超限未采取措施继续作业”等八类违法违规采掘作业行为,一律依法停产整顿。
6月11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2021年新建项目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以更好体现光伏发电、风电的绿色电力价值。
观点智库
6月10日,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接受《经济日报》专访,回答了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能源行业贡献了怎样的坚实之力?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双碳目标对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出的明确要求,我国能源领域在思想理念和方法思路上应如何把握等热点问题。(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在明确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4月22日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我国进一步作出承诺: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根据这一承诺,尽快改变我国能源结构“一煤独大”的现状,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早达峰、低达峰,并在此后加速退煤的路径已逐渐清晰明朗。然而,退煤并非易事,需要面临多重挑战。近日,能源环境智库Ember高级电力政策研究员、澳大利亚能源转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木易、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施训鹏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着重分析退煤的复杂性,并对我国实现能源体系重塑给出建议。(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30·60目标”
为实现“零碳中国”贡献“虹桥智慧”。6月3日,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专题对话活动在上海市青浦区举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在会上表示,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基本满足上线要求,根据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预计近期启动上线交易。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公告,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由上海环交所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据悉,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体系包括五个重点内容,分别是覆盖范围、配额管理、交易管理、MRV、监管机制。
即使疫情对所有一切都造成破坏,新的一年也会以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开始。野村绿色科技负责人Jeff McDermott 说, “很少有人预料到2020 年对环境来说是充满惊喜的一年。这年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领域都有突破。”受2020 年重大转折的推动,2021 年可能会持续发展。因此整理了这份指南,介绍最近世界最大进展和构建2021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主要动力,主要包括:美国太阳能打破记录、中国太阳能装机增加一倍、美国的电池热潮等10个方面。(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数据荟萃
▲1980-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及增速变化趋势
▲我国“六五”以来不同阶段煤炭消费增量变化趋势
▲我国能源需求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