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J煤炭周报》总第16期(20210619—20210625)

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619-20210625).pdf


《CCAJ煤炭周报》总第16期(20210619—20210625)

热点聚焦 

  

  《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印发 

  

  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研究制定的《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于近日正式发布,重点介绍了井工煤矿、露天煤矿和选煤厂的智能化总体设计、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指南》提出,对于晋陕蒙等大型煤炭基地的生产煤矿,应全面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形成基于综合管控平台的智能一体化管控;对于中东部矿区等建设基础较薄弱的生产煤矿,重点进行基础信息系统、机械化+智能化的采掘系统等建设,实现减人、增安、提效;对于云贵基地的煤矿,应尽快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进行危险、繁重岗位机器人替代,提升矿井本质安全水平。新建煤矿应先行开展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等,形成完整的智能化煤矿安全高效运维体系。(点击标题查看《指南》全文)

  

  中国煤科破解深部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难题 开辟冲击地压防治新模式

  

  6月19日,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开采研究院承担的总科研经费达9000万元的陕西省陕煤集团“彬长矿业集团防冲开采规划与综合防治技术”项目研究方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彭苏萍、蔡美峰、王双明、康红普、王国法5位院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刘峰副会长以及冲击地压防治科研院校和煤炭企业负责人等13名专家对项目研究方案进行研讨和会审,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学会、陕西省应急管理厅、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陕西省能源局等单位负责人现场指导,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潘俊锋对研究方案进行了汇报。专家组认为,项目方案思路清晰、内容完整、科学系统、针对性强,已经开展了近一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部分创新性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现场应用。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实施方案,建议有序推进项目各项研究工作,加强地质保障、地应力场测试与分析。

  

基础探索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的5大科技支撑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6月21日,自然资源部白中科在《地学前缘》撰文,从国家方略和顶层设计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脉络。举例辨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若干“伪生态”和“假技术”问题。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热点、语境分析、分区分类、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等5 个方面,提出了助推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的科技支撑。(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关键技术难题及未来攻关方向

  

  6月24日,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石油的科研人员联合撰文,  梳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理论技术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的研究还面临一系列重大理论技术难题,如成因机理的学术观点纷争,储层地震预测存在重大技术瓶颈。未来的攻关方向应为: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明确成岩流体类型;探索复杂流体作用下,储集空间形成与保持机制。开发更高温条件下的岩石弹性测量系统。多场耦合下的储层沉积和成岩正反演数值模拟技术,发展多尺度数据融合的储层智能建模技术。(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建立半理论半经验的岩石(体)广义统一强度理论

  

  6月23日,贵州大学郭建强团队在《煤炭学报》发文,从可释放应变能与支护结构抵抗能出发,借鉴由强度数据最佳拟合得到的经验性强度准则,通过引入变形参数建立了能精确描述高应变能环境下深部岩体扩容、破坏及岩爆的广义统一强度理论,该理论将震源释放应变能与支护结构抵抗能统一于同一个表达式,实现了地震与非地震条件下深部岩体稳定性计算公式的统一,并从理论上得出地下工程震害较小内在原因。(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中稀土元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系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的曹泊等科研人员在《煤炭科学技术》发文,通过对鄂尔多斯、木里、宁夏鸳鸯湖等地125个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前人资料发现,我国煤中稀土元素含量远高于美国煤中稀土元素含量,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和西南川滇桂地区是我国两大煤中稀土元素成矿带。稀土元素在煤中主要以稀土矿物、有机化合物以及离子吸附的形式存在。加强煤及燃烧产物中稀土元素提取实验研究,建立工业化提取稀土元素的实验工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技术刷新 

  

  中国煤科首套交替循环超前支护装备在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成功应用

  

  近日,神东煤炭集团首套回采巷道交替循环全机械化超前支护装备在保德煤矿得到成功应用,这是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成功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反复支护成套装备。2020年经中国煤炭学会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真正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目标。该设备可使单工作面支护作业人员由8~10人减少至1~2人,降低人工成本70%以上,单工作面减少材料费用80万元以上,超前支护和端头支护时间由50分钟缩减到10分钟。

  

  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落成启用

  

  6月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国研制成功的首个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我们要用自己的计算数据作为气候与环境领域谈判的依据,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在发布会上表示。该装置集成耦合了包含大气、海洋、陆面、植被生态、大气化学、海洋生化、陆地生化在内的7个分系统模式,能够模拟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演变规律,对地球的过去进行反演、对现在进行观察、对未来进行预测。

  

  120吨级纯电动矿用自卸车下线 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8小时

  

  近日,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在湘潭下线。该车由湘电集团研制,当天发往内蒙古矿山。该自卸车集成纯电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和交流传动系统,使用动力电池替代传统柴油机为动力源,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8小时,相比传统燃油百吨车,能耗降低50%,运行维护保养成本降低20%,实现“零排放”,单台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500吨。

  

  晋能控股“三位一体防灭火技术体系”有效降低工作面煤炭自燃

  

  近日,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一项以固体二氧化碳为主角的《干冰相变惰化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成功,解决了停产期间工作面自燃现象发生。系统由数值仿真系统、温度监测系统和干冰相变注气灭火系统三部分组成,能够靶向定位、精准治理停采面高温区,将采空区自燃隐患消灭在萌芽,实现安全效益最大化。

  

  科学家3D打印出纯度为 97% 的石墨部件

  

  近日,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直接用墨水3D打印出复杂石墨结构的新方法。高浓度石墨油墨是通过将少量硅酸盐纳米粘土添加到充满石墨薄片的水浴中配制而成的。纳米粘土最终充当粘合剂,确保石墨薄片均匀分布在所得复合油墨中。添加粘土还显著增加了材料的粘度,使其可在室温下通过 DIW 挤出。

  

企业巡礼 

  

  中国煤科:煤科印记·庆祝建党100周年文化作品展开幕

  

《CCAJ煤炭周报》总第16期(20210619—20210625)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七一”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隆重举办“煤科印记·庆祝建党100周年”文化作品展。6月25日,中国煤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善亭,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永峰,中央企业党史学习教育第九指导组竺小政、马梦娇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赵玉坤主持开幕式。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集团总部党员干部代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展览,并为佳作投票。部分作者代表也在现场进行了创作经验分享。

  

  来自国家能源集团!煤电机组连续运行最长世界纪录诞生

  

  6月18日,国家能源集团印尼南苏电厂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1438天,打破了澳大利亚一家公司连续运行1073天的纪录。印尼世界纪录博物馆在印尼南苏电厂举行仪式,现场颁发了“煤电机组连续运行最长世界纪录”奖。印尼世界纪录博物馆(MURI)成立于1990年,是印尼最具权威的认证机构。

  

  贵州煤博会:华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一网一云一平台”成焦点

  

  2021贵州煤矿智能化论坛暨装备展览会于6月18日—6月20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华为煤矿军团携手煤矿生态合作伙伴一同参加了展出。华为煤矿军团市场营销副总裁陈文丰介绍了华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一网一云一平台”智能矿山解决方案。陈文丰介绍:华为通过5G、F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帮助煤矿企业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致力于解决煤矿行业最关心的“安全、少人无人、效率”问题。并以此推动工业互联网在煤矿行业释放出巨大的价值潜力。

  

  冀中能源首个智能化高架回采“精品工程”在东庞矿建成

  

  “巷道平整亮化,无浮碴及杂物、无淤泥、无积水,管路、电缆吊挂整齐、物料分类码放整齐,图牌板齐全、清晰整洁……” 近日,冀中能源东庞矿21110智能化高架工作面通过了冀中股份公司级“精品工程”验收。21110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可采储量约120万吨,圈定总工程量2100米,是东庞矿2021年主采工作面,更是冀中能源全力打造的河北省首个智能化高架综采面。

  

政策管理 

  

  国家发改委要求报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有关情况

  

  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有关中央企业,提供本地区(本企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情况。发改委表示,报送目的系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科学评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和项目现状,有力有序组织后续重大工程。

  

  稳定煤价 榆林要求所有煤炭企业上线交易

  

  6月22日,榆林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召开保障煤炭稳定供应,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协调座谈会。会议要求,全市所有煤炭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在榆林能源化工交易中心平台进行煤炭上线交易。对拒不配合上线交易的煤炭企业,各县市区煤炭运行领导小组要组织约谈,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进驻企业,开展联合检查。

  

  山东首次出台《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作记分办法》

  

  近日山东煤矿安监局制定出台了《山东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作记分办法》。该办法,主要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煤矿副总工程师及以上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工作记分;各煤矿副总工程师及以上安全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出现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在依法查处的同时,实行记分。以自然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记分周期,今年记分周期为本办法公布之日至当年12月31日。新任职人员记分周期从任职之日起至当年年底。职务调整的,记分周期内分数累加计算。

  

观点智库 

  

  院士呼吁:莫忽视化石能源新技术的颠覆性作用

  

  在日前举行的“煤矿总工程师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均表示,能源新技术不仅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也包含非常规油气、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能源传输以及终端用能等多方面的具有突破性或颠覆性的开发利用技术。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自身效率有待提高。未来30年,仅靠可再生能源完成减碳目标是不可能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需要同步推进。(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沈向洋:科研路上我踩过的“七个坑”

  

  2020年,在腾讯举办的首届 X-Talk 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以《科研七个坑,我的“求之不得”职业生涯之感悟》为题,分享了自己过去30 多年做科研的心得和体会。他“踩过的七个坑”,可谓是给青年科研人员总结的7 条“生涯建议”,分别为: 第一,你可能有很多想法,但一个人做不了所有的事情;第二,钩深致远——学术生涯刚起步时,把专业做深非常重要;第三,会讲故事很重要,对科研亦然;第四,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做了不起的事情;第五,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能的,其余顺其自然;第六,职业生涯就是一系列项目,明智地选择它们;第七,走中庸之道,更要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30·60目标”

  

  杜祥琬院士: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

  

  6月22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2021能源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做主旨演讲。他指出实现目标需要克服巨大困难,包括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比较大等。因此,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而且,碳达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而是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碳强度逐步降低的实现达峰,是瞄准碳中和的达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碳中和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

  

  国际能源署与欧专局分析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趋势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和欧洲专利局(EPO)联合发布《专利与能源转型: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全球趋势》报告,分析了全球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研究显示,在经历了过去十年专利申请活动的低迷之后,许多关键的低碳能源新兴技术和交叉技术专利申请已连续三年增长,这与2015年以来化石燃料专利数量下降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总体上低碳能源技术专利的增长率仍低于2013年之前的水平。为了实现共同的净零排放目标,全球迫切需要将清洁能源创新的复苏推向全新转型阶段。(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数据荟萃 

  《CCAJ煤炭周报》总第16期(20210619—20210625)


  ▲老空水害防治技术思路

  

  (来源:侯宪港,杨天鸿,李振拴,等.山西省老空水害类型及主要特征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20,37(5):1009-1018.)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国有大型煤炭企业“7+1+1"智能矿山建设顶层设计与实践
  • 4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5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催化净化进展
  • 6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7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8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 9东露天选煤厂原煤提运矿坑车辆计数识别研究
  • 10兰炭与秸秆混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和灰熔融性试验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3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9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
  • 2武增强
  • 3金珠鹏
  • 4吴喜昌
  • 5王仲实
  • 6董玉光
  • 7采动上覆瓦斯卸压运移的“三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8基于改进OTSU算法的采煤沉陷耕地作物绝产边界识别
  • 9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10厚松散层矿区开采沉陷拉伸区域土体内部变形演化规律研究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7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8 山东博选矿物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亭南选煤厂 Tingnan coal preparation plant of Shandong Boxuan Mineral Resourc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 9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业公司选煤厂 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10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