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626-20210702).pdf
热点聚焦
自2016年上线运营至今,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即以传播优质内容为己任。
与普通网站将新闻资讯罗列在一起的“开会式”专题不同,平台上线的所有专题均来自于优质的学术期刊,这些专题以期刊信用为背书,从立项、组稿、出版经历了编辑、外审专家、客座主编的严格筛选与把关,可以帮你快速了解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截止目前,平台专题栏目已经上线了300余个优质专题,并按照专业做了分类,推荐你去阅读。6月26—7月2日,平台上线了多个高质量专题(点击标题阅读最新专题):
(1)《煤炭学报》2021年第6期“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专题邀请梁运涛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内容涉及煤自燃发生、发展机理研究,煤自燃预警体系构建,防灭火先进材料,采场抑爆、隔爆技术等研究方向。
(2)《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6期有2个热点专题出版,分别是齐庆新研究员任客座主编的“煤矿冲击地压技术及工程实践”专题与王绍清教授任客座主编的“煤地质与煤结构”专题。“ 矿井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实践” 专题集中报道了我国在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与平台、冲击地压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技术、矿震类型与属性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煤地质与煤结构”专题集中报道了岩浆作用对煤化学结构煤岩学特征的影响、分子结构构建与演化、烟煤生烃结构演化以及煤炭资源化利用建议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3)《洁净煤技术》2021年第3期出版的“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专题邀请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任强强研究员任客座主编,收录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煤基固废相关的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
(4)《智能矿山》是聚焦煤矿智能化领域产学研用最新进展的综合性技术杂志,主编为王国法院士。6月25日,2021年第2期出版发行,本期推荐关注“煤矿智能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专题。
(5)《煤田地质与勘探》2021年第3期“煤炭资源与生态环境协同高效洁净勘探开发”专题共发表6位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包括河东煤田煤炭绿色开采战略、华亭烟煤地下气化污染物分布及富集规律、陕北侏罗纪富油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
(6)《工矿自动化》2021年第6期“煤矿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专题邀请王国法院士担任客座主编、赵国瑞博士后担任客座副主编,总结、凝练了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最新进展。王国法院士团队的《煤矿智能化十大“痛点”解析及对策》上线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基础探索
中国煤科首席科学家潘俊锋:煤矿冲击地压分源权重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研制
近日,由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承担的总科研经费达9000万元的陕西省陕煤集团“彬长矿业集团防冲开采规划与综合防治技术”项目研究方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煤科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潘俊锋在会上对研究方案进行汇报。在最新出版的《煤炭科学技术》第6期,潘俊锋研究员团队以冲击地压发生载荷条件为切入点,提出了对冲击启动载荷源开展分源监测的思路,并详细介绍了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开发的煤矿冲击地压分源权重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邀请领域著名科学家对MIT Technology Review评选出的2021年 “十大突破性技术”进行深入解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并促进科学界的学术交流。本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 分别为:mRNA 疫苗、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数据信托、锂金属电池、数字接触追踪、超高精度定位、远程技术、多技能型人工智能、TikTok 推荐算法、绿色氢能。自 2001 年起,该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 “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份在全球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量子密码、灵巧机器人、智慧传感城市、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该解读也被选为《中国科学基金》2021年第3期的封面文章。(点击查看解读全文)
6月30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李永洁等科研人员在《生态学报》撰文,梳理了近100年来以荒野、再野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发展语境,并辨析了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国际生态修复的基本研究框架,并梳理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莱茵河、韩国清溪川、新加坡加冷河、澳大利亚矿山和美国大沼泽地等地区生态修复实践案例,总结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蒋仲安教授团队依据圆管湍流特征,对高海拔矿井井巷风流分布规律和粉尘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最低排尘风速的理论模型;并根据海拔上升导致的环境参数改变,对排尘风速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模拟得到的风速值与理论模型误差在3%以下,该模型可用于确定不同海拔高度的最低排尘风速,以便于高原矿井需风量的准确计算。成果以《高原环境下矿井最低排尘风速的数值模拟研究》为题在《煤炭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点击查看原文)
技术刷新
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全国首套450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成功试运转
近日,由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牵头和负责,与陕煤集团榆北煤业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全国首套450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地面联合试运转仪式在榆北小保当矿业公司成功举办。项目探索出自顶向下的中厚煤层高能积比集成配套模式,采煤机牵引速度达到每分钟15米以上,每小时最大生产能力2000吨。研发的集中-分布式敏捷供液系统可实现快速精准移架,平均单架移架速度降到6秒以下,油缸时序控制动作误差极小,实现工作面高效快速推进,产能提升3倍以上。
6月28日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在浙江宁波镇海全面建成,创造了目前国内建设周期最短、国产化程度最高、数字化应用最广的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纪录。项目建成后,镇海炼化将形成2700万吨/年炼油产能和220万吨/年乙烯产能,是目前我国全面建成的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6月29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与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项目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发布,唐山市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日前实现了干热岩试验性发电。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干热岩试验性发电。干热岩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赋存介质,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是未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2019年,河北省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3965米深度钻获了京津冀地区埋藏最浅的干热岩,实现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
6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国能锦界公司建设的“15万吨/年燃烧后CO2捕集示范工程”一次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正式投产,并成功举办CCUS技术交流会。据悉该工程属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规模、技术领先的火电厂碳捕集示范工程。2021年6月9日该项目整套启动成功,6月25日一次通过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试运行,试运行期间产出约零下20℃、压力2.0MPa、纯度为99.5%的工业级合格液态CO2产品。
企业巡礼
中国煤科召开2021年定点帮扶工作会议 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046万元
6月29日,中国煤科召开2021年定点帮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1年定点帮扶重点工作。中国煤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善亭参加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永峰作定点帮扶工作报告。中国煤科定点帮扶的山西省武乡县和安徽省寿县在2019年脱贫摘帽的基础上,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自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煤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046万元,其中,定点扶贫资金2958万元;引进各类帮扶资金5910万元,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创业致富带头人2757名;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280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605万元。
日前,全球首套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投运仪式举办,该系统由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和中科海纳科技共同打造。系统核心钠离子电池,利用阳泉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无烟煤作为前驱体,采用中科院全球首创的碳基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和正极廉价原料加工工艺生产,具有成本最低、安全性能高、低温性能良好、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据了解,华阳集团前身阳煤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无烟煤供应企业,为钠离子电池的原料供应提供坚实基础。
6月29日,山东能源集团在济南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山东省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于富华到会宣布省委关于山东能源集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并讲话,满慎刚主持会议。山东省委决定:李伟同志任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宝才同志任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因工作需要,满慎刚同志另有任用。
政策管理
我国科技政策的核心是党的科技政策思想。近日,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贾宝余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立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的“建党百年·青年说”中,介绍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思想的发展演进。(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近日,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将围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包括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和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综合司发布《煤矿防灭火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包含总则、一般规定、井下火灾监测监控、防火技术、应急处理、井下火区管理、露天煤矿防灭火、附则共计8章118条。意见征求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12日。(点击标题查看意见稿全文)
6月26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煤矿智能化重要标准制定工作交流研讨会,交流研讨了《井工煤矿智能化设计技术规范》、《井工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和《井工煤矿智能化验收规范》等三项重要标准(草案),探讨了目前煤矿智能化设计、建设和验收相关标准的主要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安排。
观点智库
近日,王国法院士团队在《工矿自动化》2021年第6期撰文《煤矿智能化十大“痛点”解析及对策》,对煤矿智能化发展中的主要“痛点”问题进行解析,主要包括:煤矿智能化认识和理念不统一,煤矿智能化发展不平衡,智能化煤矿5G 应用场景和生态匮乏,“透明地质”技术保障支撑能力不足,采掘失衡、掘支失衡问题尚未突破,智能化技术难以适应复杂工作面条件,智能化巨系统兼容协同困难,井上下智能机器人作业技术有待突破,智能化煤矿管理与人才储备不足,智能化煤矿投入保障不足。针对痛点,研究团队给出了详细的对策。(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煤炭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煤炭开发带来的地下水破坏和地表生态损伤,二是煤炭利用带来的大气污染。近日,国家能源集团顾大钊院士团队联合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总结分析我国煤矿矿井水保护技术、矿井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提出了“2+5+5+3”的我国煤矿矿井水保护利用工程科技,同时对矿井水高效利用提出了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相关研究成果以《我国煤矿矿井水保护利用发展战略与工程科技》为题在《煤炭学报》进行了首发。(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30·60目标”
人民日报29日发表评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文章指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碳市场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等,都需要建立和完备起来。同时,从无限制排放到可交易,碳排放权要获得“价格”,前提是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设定总量需要遵循适度从紧、循序渐进原则,充分考虑产业的承受力及竞争力。配额分配到具体企业时,要与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等相一致,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必须严格从紧。
6月25日,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应邀赴北京首都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举办的“工业绿色转型训练营”做讲座交流。在“双碳背景下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关问题的战略思考”报告中,牛克洪强调以下五点: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煤炭发展新要求,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明白低碳化不是“去煤化”,抓好煤矿生产关键环节的低碳化,明确低碳发展的三条路径(技术破题、管理控制、结构优化)。(点击标题查看报告全文)
数据荟萃
▲冲击地压巷道三级吸能支护能量计算方法流程
(来源:王爱文,范德威,潘一山,等.基于能量计算的冲击地压巷道三级吸能支护参数确定[J].煤炭科学技术,2021,49(6):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