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别让科研人员陷入“疲劳战消耗战”

  有媒体报道称,3月中下旬,多位正值事业巅峰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因过度操劳相继离世,既给相关领域的科研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令社会扼腕叹息。

  

  事实上,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科学的春天”的到来,科研人员因过劳而英年早逝的问题就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人到中年》《蒋筑英》等一批文艺作品的涌现,关注科研人员身心健康问题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和公共政策的重点。然而,时移世易,当前作为“卡脖子”难题攻关的生力军,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依旧迫切需要得到关注。

  

  近年来,科研人员因工作时间长、竞争压力大而导致身心健康问题频发,尤其是抑郁水平和焦虑程度呈现出明显升高的态势。《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的受访科研人员反映自身有抑郁倾向甚至抑郁高风险,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40岁以下和中级职称科研人员的中重度焦虑更为显著。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竞争者增多、资助率降低、指标式管理、事务性工作4个方面。

  

  2011年,我国理工农医类博士毕业生人数为3.7万人,而202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5.2万人,增长了40.8%,随之也导致科研人员从业队伍规模的扩大。“僧多粥少”局面和“长江后浪推前浪”态势使得科研人员群体竞争日趋激烈,有的不得不通过“无限增加时间”的方式来提高科研产出,采用“疲劳战”“消耗战”方式以换取成功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当前,理工农医类博士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大幅超过科研项目资助量的增速,致使科研项目和经费进入“总量丰富”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状态。在当前的财政性科研经费资助体系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是以支持培养青年科研人员为宗旨的项目,然而近10年来,成功获得该基金资助的难度也显著提升。相较于2011年,2020年项目申请量增加5.9万项,而项目的资助数量仅增加0.5万项。青年科研人员缺经费、缺项目的现象普遍存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为激励科研人员,采用了“非升即走”的预聘制管理模式,但是部分单位将这一新体制片面地理解为成果产出数量和时限上的“指标式管理”,而本应与预聘制相配套的“年薪制收入+科研经费稳定支持”等激励措施却未能得到保障,收入回报方式仍旧是执行事业单位传统的固定工资,而且“人才帽子”、出国经历等硬性指标尚未与评价体系完全解除绑定,仍然与薪酬、待遇、晋升相挂钩,迫使青年科研人员“著书都为稻粱谋”,以此提升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条件。

  

  除了常规的科研工作之外,很多事务性工作也让青年科研人员疲于应付。由于缺乏团队支持以及对科研管理流程缺乏了解,青年科研人员需要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立项、评估、总结、汇报、财务等行政事务工作上,而上述事项需要与行政部门的工作时间保持一致,因此自身的科研工作不得不“靠边站”,安排在8小时之外。中国科协的相关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科研人员表示自己需要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完成科研工作,其中52.1%的科研人员反映“5加2”“白加黑”已成为常态。

  

  当前,迫切需要健全有利于青年科研人员身心健康,有利于其中长期学术积累的培育、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优化评价激励体系。“破四唯”意为“不唯四”,即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进行丰富完善,形成“4+X”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二是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亟须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小额度、广覆盖、长周期、重过程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淡化成果量化考核。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科研支撑保障体系,为其提供常态化的心理疏导以及科研工作的支撑服务。

  

  (作者:董 阳,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4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5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6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7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 8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9东露天选煤厂原煤提运矿坑车辆计数识别研究
  • 10兰炭与秸秆混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和灰熔融性试验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矿山
  • 2绿色煤矿
  • 3郑传柏
  • 4崔少鹏
  • 5贺提库
  • 6李瑞敏
  • 7鲁光辉
  • 8齐月
  • 9陈新波
  • 10折小江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