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总第62期(20220507—20220513).pdf
热点聚焦
5月14日线上直播|《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7期:矿山岩石力学
【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7期】| “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六)拟定于2022年5月14日下午举行,本次分享会将围绕“矿山岩石力学”,邀请余伟健教授、杨科教授、李桂臣教授、陈彦龙研究员、马丹教授、蒋力帅教授、张庆贺副教授与大家分享相关成果。
5月15日线上直播|《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8期:能源“碳”路
当前,“双碳”目标已对煤炭行业整体技术布局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22年5月15日上午,【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8期】:能源“碳”路(一)将依托《煤炭学报》2022年第4期录用的相关文章,邀请李树刚教授、桑树勋教授、陈浮教授与大家分享最新学术见解,同时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秦勇教授作为主持人与3位报告专家互动交流。
5月15日线上直播|CGE云讲坛:煤层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
【CGE云讲坛】由《煤田地质与勘探》编辑部与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第1期主题为“煤层气与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线上直播时间为2022年5月15日9:00—16:30。
据央视新闻联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确保能源供应。在前期支持基础上,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要优化政策,安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
基础探索
矿大张源副教授团队成果。研究将地下空间利用、汛期蓄洪、冬季取热相结合,提出了废弃矿井蓄洪储能与取热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的关键技术包括引水蓄洪、储层稳定性控制、矿井水取热、矿井水污染物防治。科学问题包括废弃矿井地层温度场及热资源特征、废弃矿井水-岩热交换过程、废弃矿井水-岩物化响应特征。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黄选明研究员团队成果。研究对我国露天煤矿帷幕截水技术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介绍了防渗膜大深度垂向隐蔽铺设与完全连接技术、超长槽段连续开挖浇筑与减接头技术、粉煤灰–水泥混合浆液与HDPE防渗膜复合帷幕技术等关键技术。
中海油与山科大联合产出的成果,李增学教授为通讯作者。对中国海区及邻域14个含煤盆地组成的巨型含煤盆地带的煤型油气进行了分析。发现巨型含煤盆地带以煤型烃源岩为主,煤系与海相烃源岩具有“二元结构”发育模式,煤型烃源岩生气极限镜质体反射率达4.38%。煤型烃源岩形成了凹陷边缘煤系和凹陷内部陆源海相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形成了多个大型煤型油气富集区。
包为民院士团队成果。受动物进化和生存能力的启发,通过交叉融合控制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技术,探讨如何提升干扰对抗环境下无人系统的“生存智能”,即从“机器学习”拓展到“机器生存”的意义;提出了干扰对抗环境下无人系统生存智能的要素:安全控制、免疫控制与绿色控制。论述了无人系统生存智能的基础问题、关键技术等。
技术刷新
日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上海煤科收到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可盖煤矿发来的感谢信。上海煤科提供的TBM配套连续带式输送机在陕西延长石油榆林可可盖煤矿主斜井井筒掘进施工项目中,创出TBM月掘进进尺812.6米的全国纪录。
国家能源局公布2021年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
5月13日,国家能源局公布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公告显示,共计75个技术装备(项目)列为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5月11日,全国首套国产中厚煤层450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联合试运转发布会在陕煤小保当公司成功举办。此套国产中厚煤层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试运转迈出了国内中厚煤层超长智能化开采可借鉴、可复制的重要一步,对陕西煤业也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将推动国内中厚煤层高效智能开采和煤炭制造行业迈上新的台阶。
5月9日,陕煤集团彬长矿业首台TBM硬岩掘进机“彬长奋进号”下线。“彬长奋进号”是陕煤集团为彬长矿业胡家河矿“量身定制”的快速掘进设备,预计6月投入使用。这将是彬长矿区煤矿传统硬岩掘进的一次革命,具有标志性和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近日,江汉盐穴储气库项目宣布井深2000多米的王储6井已达到注气排卤条件,随时可以开始注气。据悉,江汉盐穴储气库位于湖北潜江,为目前亚洲在建的最大盐穴储气库,项目分两期三阶段建设。王储6井是江汉盐穴天然气储气库4座注采井之一,是首口达到投产注气条件的储气井。
企业新闻
近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上海煤科与天地王坡合作项目“王坡煤业智能化全断面岩巷组合式盾构研制”技术方案论证会在线上召开。会上,上海煤科掘进工程事业部负责同志代表项目组汇报项目方案。与会领导专家认真听取了汇报内容,并对技术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具有立项必要性,项目方案总体可行,需加速推进实施。
中国煤科承担的“双碳目标下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5月11日,由中国煤科所属天地科技、规划院联合承担的中国工程院高端智库项目“双碳目标下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启动会顺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袁亮、顾大钊、刘合、王国法、王双明、葛世荣、王成山,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王振海以及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科技装备司、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共20位院士专家以线上视频形式出席会议。
5月12日,福布斯发布了2022全球企业2000强。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今年的上榜企业数量达到了399家,较去年的395家有所上升。中国煤炭行业上市企业排名上升,本年度共有中国神华、陕西煤业、中煤能源股份、兖矿能源、宝丰能源、内蒙古伊泰煤炭、淮北矿业等7家上榜。
近期,四川能源国企四川能投全盘接收清华大学校办产业清华控股。同方股份、紫光国微、诚志股份等具有“清华系”背景的A股上市发布公告,清华大学拟无偿划转清华控股100%股权,受让方为四川省国资委,而四川省国资委又将清华控股100%股权以股权投资方式投入四川能投。
全球矿业
2022年开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之下,俄乌冲突的爆发也给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平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与能源相关的话题成为近几个月来市场讨论的热点,包括:能源价格攀升加剧通胀压力、能源制裁冲击经济复苏、能源转型曲折前行等。
卡特彼勒已收购美国需求响应公司Tangent Energy Solutions。Tangent的技术可远程管理现场能源资源,如工业流程和发电机,以响应电力市场。随着更多可变的风电和光伏电厂并网发电,此类灵活的资产控制将必不可少。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目标,将现有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一倍以上,到2030年增加50吉瓦海上风力发电,到2035年增加70吉瓦太阳能发电,到2050年增加24吉瓦核能发电。但可再生能源开发商表示,由于英国电网的限制,他们的项目必须等待6~10年才能连接到区域配电网。
据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5月9日报道,全球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准备入股26GW亚洲可再生能源中心(AREH),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氢项目之一。据悉,BP将在该项目中持有“大量股份”,目前该项目所有者包括洲际能源公司、CWP Global、维斯塔斯和麦格理集团。
政策管理
5月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2年查处的科研不端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员因图片或数据造假、编造研究过程和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以及项目结题报告中存在虚假信息等问题被通报处理。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通知,对所有正常生产建设露天煤矿开展边坡管理专项检查。通知明确,此次专项检查从5月开始至8月底结束,重点检查露天煤矿边坡管理、边坡监测、防排水等方面落实情况。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研究起草《煤矿防治水“三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5月20日。
据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消息,截至5月9日,除秦皇岛港下水煤外,已有7省区(内蒙古分蒙东、蒙西两个区域)明确了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和现货交易价格合理区间。
5月7日,四川省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提出,2025年,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新增水电装机约2400万千瓦,风电约600万千瓦,光伏发电约1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约74万千瓦。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发布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的通知,明确依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并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重点向实施标杆水平改造的企业进行倾斜,培育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军企业。
观点智库
《2022年专利趋势报告》从全球视角洞察专利目的、价值、保护和技术。研究认为专利保护及其在创新生命周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和机构不仅将专利数据用于申请专利,还包括为研发提供信息和依据、传递竞争情报和开发商业情报。全球范围内,专利维权愈发普遍且专利和检索技术有望改进。
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发展及趋势将深刻影响时代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团队通过大量调研和梳理,从全球气候变化、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安全及材料基因工程 4 个维度分析与预测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英国牛津能源研究所发表文章,指出自俄乌冲突后,短期内,中国将像其他能源进口国一样,遭受更高的能源成本和大宗商品价格。但长期看,中国可能会受益于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量增加(如果俄罗斯能源卖家选择依赖人民币的话),以及更多地使用中国的支付结算系统。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既有外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等外部风险因素的持续影响,也有确保国内能源供给安全条件下如何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等。
数据图表
2017-2021年煤炭行业重大兼并重组事件
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十四五”生产规划
六大煤炭集团主产区及煤炭资源情况
2009—2020年我国煤炭国内产量及进口量
2009—2020年我国煤炭主要进口国家
2009—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2009-2020年煤炭行业周期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煤炭行业深度报告——能源结构调整下的新周期》)
顶刊速递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实现常压下二氧化碳加氢制长链烯烃
二氧化碳加氢制备化学品是一种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铜-碳化铁界面型催化剂,实现了常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备长链烯烃。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Energy Reports|在能源与环境问题上 北京可以从世界大城市学到什么
北京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产出成果。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和谐宜居首都,其能源和环境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研究分析了伦敦应对雾霾危机的经验、纽约低碳发展和能源战略、东京在能源政策和系统方面的相关经验,并探讨了这些经验对北京建立和优化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城市能源系统的启示。
一些气候模型预测未来变暖,大多数专家认为不可信。近日,气候科学家在《自然》发表评论文章称,研究人员在如何使用模型结果方面需要更加“挑剔”。研究人员不应该再简单地使用所有气候模型预测的平均值,这可能导致到2100年全球气温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估计高0.7摄氏度。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