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地球系统变化

  今夏以来,我国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截至9月19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33天发布气象干旱预警;7月份,北极圈温度一度飙升至32.5摄氏度……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啥关系?

  日前,香山科学会议第S68次学术讨论会聚焦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此次会议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影响和机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等课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气候变化对宜居地球造成挑战

  “以气候快速增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环境污染加剧为主要特征的当代全球变化关乎人类的文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民众及科技界最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在会议上指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沈树忠教授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近百年来的全球快速变暖正快速改变地球栖居环境,导致海陆生物多样性锐减,深刻影响生命演化进程,是人类和地球生物圈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夏军教授的关注点则是陆地水循环。“全球变化背景下,无论全球尺度还是中国区域,陆地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尤其陆地水循环区域分异和极端水旱灾害事件频率在增加。”夏军以长江流域举例说,过去50多年,长江上游宜昌控制站的径流量减少了495亿立方米。

  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也不容忽视。“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对灾害发生的水源、物源、能量等条件都有显著影响,致使自然灾害频次增加、规模增大、持续时间变长,造成的损失也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自然灾害风险急剧增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说。

  气候变化带来众多新研究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为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带来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

  “传统的认知是,全球温度变化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关联,地球环境变化节律与天文要素关联。然而,目前决定碳排放与升温关系的‘气候敏感度’估算并不准,全球变化研究多聚焦于地球表层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指出。

  朱日祥认为,从地球整体行为入手,研究地球宜居性的发展历程、关键控制因素和调控机制,是认识地球气候系统时空演化规律和预测地球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所在。

  就生物多样性变化而言,沈树忠提出,解析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形式、过程和机制是制定应对策略的关键,也是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热点。

  “其难点在于,已有观测数据由于时间跨度太短,难以准确预测近百年来的升温是一次长期还是短期的变暖趋势;在人类时间尺度上,不清楚全球变暖会对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而深时数亿年以来的气候与生物变化过程为解答这些难点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沈树忠说。

  中国提供有力科学支撑

  “我国是受全球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因此高度重视全球变化研究。”戴民汉在会议上说。

  戴民汉介绍,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多圈层观测体系,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模式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主导全球气候治理,制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戴民汉同时指出,我国目前所取得的全球变化研究成果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支撑力度不够,与掌握先进的地球系统观测、分析、研究、模拟、预测能力与全球变化应对能力的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我们亟待进一步在复杂体系,特别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理论构建方面寻求突破。也需要在跨界面、多尺度融合数据的可持续获取,以及一体化、精细化的全球和区域地球系统模拟能力等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戴民汉说。

  气候模式发展是典型的大科学工程,但从前期相关研究来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分析,虽然我国不同部门对气候模式发展投入总量不少,但尚未在国家层面按照大科学工程的方式推进气候模式的建设,基本处于分散自由发展状态,远未形成合力。

  乔方利建议,对我国气候模式发展开展顶层设计,建立气候模式测试平台,不断吸纳国内外特别是科技部资助项目中气候模式发展的核心科学与技术,这样就会符合大科学工程的本质且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气候模式相关研究稳固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国有大型煤炭企业“7+1+1"智能矿山建设顶层设计与实践
  • 4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5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6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7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催化净化进展
  • 8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9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 10SC15/182型梭车的研制及应用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6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9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朔里煤矿!安徽淮北235054
  • 2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
  • 3武增强
  • 4金珠鹏
  • 5吴喜昌
  • 6王仲实
  • 7董玉光
  • 8采动上覆瓦斯卸压运移的“三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9基于改进OTSU算法的采煤沉陷耕地作物绝产边界识别
  • 10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7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8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9 山东博选矿物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亭南选煤厂 Tingnan coal preparation plant of Shandong Boxuan Mineral Resourc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 10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业公司选煤厂 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