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臻院士:立足资源禀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探索性问题,也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说,“新型能源体系既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能源的需求;既要满足‘双碳’目标需求,又要应对国内外格局变化,适应科技发展变革。其基本特征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煤炭的支撑性、压舱石作用不可动摇

  

  “从目前的情况看,煤炭的支撑性、压舱石作用不可动摇。”刘吉臻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欧美各国的主体能源是煤炭。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油气替代煤炭的能源转型。

  

  “我国之所以没有完成油气替代煤炭的能源转型,是因为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刘吉臻说,为了实现“双碳”目标,要谋求能源转型,开展能源革命。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刘吉臻表示,必须清晰地看到,每一吨煤炭的生产都不容易,背后是无数煤矿工人的辛勤付出。煤炭本身没有原罪。推行能源革命,是希望有一天可以不再依赖煤炭,实现清洁低碳。现阶段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在寻找新路径的过程中,推进煤炭清洁开采利用,并与新能源深度融合。

  

  我国一半以上的煤炭用于发电,通过技术革新可以让燃煤发电更清洁高效。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上海庙公司就采用“四机共建”模式,建设4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火电机组。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火电在建项目。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明确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和支撑作用,立足资源禀赋的基本国情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阶段性进展,科学制定策略,任何片面的认知都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刘吉臻说。

  

  ◆推进煤炭与新能源深度融合

  

  刘吉臻表示,要推进煤炭与新能源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非煤发电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几乎占据了发电装机容量的“半壁江山”。

  

  “装机容量大,但发电量不大,去年煤电的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58%。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弃风弃光。这与风电、光电上不了网有很大关系。”刘吉臻说。

  

  刘吉臻表示,电网既是能量的传输体系,又是保证电源和负荷平衡的载体,“电力系统叫‘一条扁担两只筐’,一个‘筐’是发电,一个‘筐’是用户,电网就是中间的‘扁担’,既要传输能量,又必须保持平衡”。

  

  “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冲击电网。电网要维持平衡,就必须具备调节能力,只能依赖煤电。”刘吉臻说,“传统能源的特征是一次能源可储,二次能源可控。而新能源是一次能源不可储,二次能源约束可控。”

  

  刘吉臻习惯把新能源比作调皮的孩子,需要人带着往前走,而能扮演这个角色的就是煤炭。“没有火电的支撑,连实现12%的新能源供应都不可能。”刘吉臻说。

  

  要发展新能源,首先,要做到多元互补,多种能源互补,发挥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各自的禀赋和优势,使其融合成一个支撑生活生产发展稳定的、可靠的电源。其次,电力系统要做到源网协同,电源和电网要协同。再其次,要实现供需互动,供应侧和需求侧要协调。最后,灵活智能,智能电网和智能发电形成智能系统。

  

  “随着新能源这个调皮的孩子越长越大,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如果他还那么调皮,谁来兜底?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刘吉臻说,“如果一座城市新能源和煤电各占50%,若遇到一周不刮风,煤电就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电网,一半的人将面临停电风险。”

  

  因此,刘吉臻对未来能源体系建设提出三点憧憬。一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进步了,不需要那么多能量。二是颠覆性技术出现,彻底解决用能问题。三是能源消费方式改变,从源随荷动到荷随源动、供需互动。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只是能源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参与。”刘吉臻说。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4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5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6TBS粗煤泥分选机及应用
  • 7基于数字孪生的多功能煤矿四足机器人实验系统设计
  • 8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 9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10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矿山
  • 2绿色煤矿
  • 3郑传柏
  • 4崔少鹏
  • 5贺提库
  • 6李瑞敏
  • 7鲁光辉
  • 8齐月
  • 9陈新波
  • 10折小江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