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红普院士:立足国情持续攻坚 引领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二十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取得的重大技术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正是由于抓住了技术变革的机遇,煤炭行业依靠创新驱动,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煤炭行业全体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格局加快形成,我国在煤矿地质保障、煤矿高效建设与开采技术装备、煤矿安全与灾害防控、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与煤基清洁能源转化、煤与新能源多能协同等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地质精细化勘探、矿井高效建设、大采高综采、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等煤炭开发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煤机装备制造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在煤电机组与燃煤工业锅炉超低排放、煤气化、煤制油、煤制化学品等煤炭利用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形成世界上最齐全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

  

  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煤炭行业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存在投入不足、原创性成果不多、领军人才缺乏等问题。我国煤炭行业当下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上还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很多原理没有搞明白。强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实现我国煤炭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其水平和实力影响着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转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煤炭行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自主攻关,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研基础平台,实施一批长周期、探索性、自主选题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基础研究驱动应用技术研发和重大装备研制,加速推进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真正实现煤炭的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高效、清洁、低碳利用,就要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培养在加强基础研究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作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强化“煤炭+”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矿业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强化煤炭行业基础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提高人才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稳定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引领他们聚焦行业最本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向难而行、迎难而上,力争取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基础研究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坚,很多重大发现和重大技术创新都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我国煤炭行业未来要实现“绿色、高效、智能、清洁、低碳”的目标,传统矿业工程学科必须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深度融合,实现煤炭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与生态环保、碳减排、新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煤炭产业的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强煤炭与新能源耦合的基础前沿研究,提升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当前,世界能源处于大变局时代,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特征及“双碳”目标的要求,能源行业正孕育革命性变革,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将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煤炭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事关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我们必须答好煤炭基础研究这道题。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煤炭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4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5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6TBS粗煤泥分选机及应用
  • 7基于数字孪生的多功能煤矿四足机器人实验系统设计
  • 8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 9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10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煤矿
  • 2郑传柏
  • 3崔少鹏
  • 4贺提库
  • 5李瑞敏
  • 6鲁光辉
  • 7齐月
  • 8陈新波
  • 9折小江
  • 10杜有势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