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西安交通大学王长安教授: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车得福教授团队构建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后余热利用过程的二维大尺度模型,通过对原位热解后半焦层温度的多维度展示,探讨了冷却介质种类、入口流速及温度、半焦层初始温度、布井方式、水平裂缝数目、加热时长和加热介质入口流速对余热利用过程的影响规律。


​论文推荐|西安交通大学王长安教授: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

陈美静,漆博文,王长安,毛崎森,车得福

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新点

1)构建了富油煤半焦层降温冷却的二维大尺度模型,通过对半焦层冷却初始状态各参数的优化,了解了冷却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余热利用效率,为富油煤原位热注入开采全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冷却介质流速对半焦层冷却的效果有限,且选择CO2作为冷却介质有助于半焦层的充分冷却。

3)增加注气井的数量有助于提高冷却效率,且双水平裂缝布置足以满足半焦层的有效冷却要求、无需进一步增加水平裂缝数量以扩展对流传热面积。


​论文推荐|西安交通大学王长安教授: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背景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传统的煤炭利用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亟需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

富油煤原位热解是一种将煤原位转化为油气资源并进行分级利用的极具环境优势和战略意义的新途径。目前对富油煤原位热解的研究少见报道,原位热解提油后的余热回收特性亟需分析和评估。


研究内容

构建了一种富油煤半焦层余热利用的二维大尺度模型,对加热冷却过程进行了适当简化。通过对半焦层温度的多维度展示,评价了冷却介质种类、入口流速及温度、半焦层初始温度、布井方式、水平裂缝数目、加热时长和加热介质入口流速对半焦层余热利用过程的温度场和冷却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论

1) 冷却介质流速对半焦层冷却的效果有限。随着介质流速的增大,半焦层平均温度降低且有效冷却面积扩大;然而较大冷却介质入口流速下(>0.5 m/s)的影响较为微弱,不建议通过进一步增大流速以提高富油煤余热利用效率,将造成较大的能量损耗。在实际允许的情况下,相较于N2和水蒸气,选择CO2作为冷却介质有助于半焦层的充分冷却
2) 在不考虑冷却介质对流换热前所消耗时间的前提下,半焦层自然冷却至较低温度后再流入冷却介质进行余热回收,能够明显改善冷却效果。
3) 增加注气井的数量有助于改善冷却过程中半焦层温度均匀性、提高冷却效率,但半焦层冷却效果几乎不受注气井位置的影响。
4) 双水平裂缝布置足以满足半焦层的有效冷却要求。冷却33个月后,2条裂缝半焦层和3条裂缝半焦层的充分冷却比同时达到100%,因此无需进一步增加水平裂缝数量以扩展对流传热面积。
5) 半焦层冷却效率同时受加热/冷却时长、加热/冷却介质流速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半焦层充分冷却的必要条件是冷却时长大于加热时长。加热介质流速对煤层平均温度上升的贡献有限,超过一定范围后继续提升介质流速会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费。本研究中对应的最大加热介质流速是0.05 m/s



重要图表
​论文推荐|西安交通大学王长安教授: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图1 不同冷却介质入口流速下的半焦层温度

表1 数值模拟研究工况

​论文推荐|西安交通大学王长安教授: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引用格式

陈美静,漆博文,王长安,等.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J].洁净煤技术,2023,29(1):48-58.

CHEN Meijing,QI Bowen,WANG Chang′an,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process after in-situ pyrolysis of tar-rich coal[J].Clean Coal Technology,2023,29(1):48-58.

通讯作者

​论文推荐|西安交通大学王长安教授: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王长安,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富氧燃烧技术、化石燃料高效燃烧及其污染物控制、可燃固废处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几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企业课题10项,此外作为骨干成员曾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重大课题10余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ESI工程领域Top1%高被引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40项,曾获得2019年度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一等奖。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4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5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6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7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 8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9东露天选煤厂原煤提运矿坑车辆计数识别研究
  • 10兰炭与秸秆混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和灰熔融性试验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矿山
  • 2绿色煤矿
  • 3郑传柏
  • 4崔少鹏
  • 5贺提库
  • 6李瑞敏
  • 7鲁光辉
  • 8齐月
  • 9陈新波
  • 10折小江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