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车得福教授团队构建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后余热利用过程的二维大尺度模型,通过对原位热解后半焦层温度的多维度展示,探讨了冷却介质种类、入口流速及温度、半焦层初始温度、布井方式、水平裂缝数目、加热时长和加热介质入口流速对余热利用过程的影响规律。
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
陈美静,漆博文,王长安,毛崎森,车得福
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构建了富油煤半焦层降温冷却的二维大尺度模型,通过对半焦层冷却初始状态各参数的优化,了解了冷却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余热利用效率,为富油煤原位热注入开采全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冷却介质流速对半焦层冷却的效果有限,且选择CO2作为冷却介质有助于半焦层的充分冷却。
3)增加注气井的数量有助于提高冷却效率,且双水平裂缝布置足以满足半焦层的有效冷却要求、无需进一步增加水平裂缝数量以扩展对流传热面积。

研究背景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传统的煤炭利用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亟需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
富油煤原位热解是一种将煤原位转化为油气资源并进行分级利用的极具环境优势和战略意义的新途径。目前对富油煤原位热解的研究少见报道,原位热解提油后的余热回收特性亟需分析和评估。
研究内容
构建了一种富油煤半焦层余热利用的二维大尺度模型,对加热冷却过程进行了适当简化。通过对半焦层温度的多维度展示,评价了冷却介质种类、入口流速及温度、半焦层初始温度、布井方式、水平裂缝数目、加热时长和加热介质入口流速对半焦层余热利用过程的温度场和冷却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论

引用格式:
陈美静,漆博文,王长安,等.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余热利用过程数值模拟[J].洁净煤技术,2023,29(1):48-58.
CHEN Meijing,QI Bowen,WANG Chang′an,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process after in-situ pyrolysis of tar-rich coal[J].Clean Coal Technology,2023,29(1):48-58.
通讯作者
王长安,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富氧燃烧技术、化石燃料高效燃烧及其污染物控制、可燃固废处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几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企业课题10余项,此外作为骨干成员曾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重大课题10余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ESI工程领域Top1%高被引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40项,曾获得2019年度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