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表示: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超85%|FIE
本文来自“高教学术”,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科研圈”无关。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严曦梦)7月10日,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在北京举办。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绿色发展”平行分论坛上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稳步推进,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持续提升。根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占所有能源消费的25%左右。到2060年,这一数字将提升至85%以上。
黄震表示,我国88%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能源系统,能源绿色转型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极为重要。从整体来看,未来能源转型大趋势将从基于地下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主要遵循四个基本逻辑。
一是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当前,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同时,新能源发电成本正快速下降。二是化石能源将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未来化石能源将与新能源共同为我国家提供坚强的零碳电力。其中有两个具体要求。一是化石能源也必须实现零碳排放,二是作为保障性能源的化石能源要提高机组的灵活性。三是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未来有了大量绿电后,可以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能电气化尽电气化,以此来实现我国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脱碳和零碳。四是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基于零碳电力进行燃料储能,制取可再生燃料,包括氢、氨、合成燃料,通过再电气化、绿电替代、可再生燃料替代、绿色原料替代等完成对需求侧的过程重塑,赋能千行百业。
黄震表示,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光伏、太阳能、绿电制取可再生燃料等领域做了许多变革性技术研发,目前正加大力度研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与各界加强交流合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保护人类共同家园作出共同努力。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