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为能源转型“添火”   

  在日前举行的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专家指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产业已经走到舞台中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确保后代福祉的关键和基石。我国储能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如何?面临何种问题?未来技术趋势如何?……专家学者与领军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擘画储能产业的发展蓝图,为我国能源转型“添一把火”。

储能产业为能源转型“添火”    

  储能产业迎爆发式增长 向全面市场化进军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指出,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新阶段,这对储能产业加快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发展新型储能对于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新型储能”即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其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国储能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陈永翀介绍说,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2123万千瓦;而在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更是超过以往所有年份的总和。

  工信部装备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指出,2022年,我国相关企业达到3.8万家,其中,锂离子电池领域形成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260家;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5336.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61.6%。

  我国在储能技术方面也已走到世界前列。据介绍,2022年,我国在储能领域发表的SCI论文超过1.3万篇,占全球论文发表数近50%;其中,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钠电池、储冷储热、液态金属等领域的专利申请也非常活跃。

  “总体来看,储能产业技术多元发展不断迭代,规模快速扩大,应用市场不断拓展,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苗长兴说。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长时储能站“C位”

  储能技术路线可说百花齐放。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俞振华指出,从规模来看,目前储能技术可归为4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抽水蓄能,规模在300兆瓦至1吉瓦之间;第二梯队包括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液流、储冷储热等,规模在100兆瓦以上;第三梯队包括飞轮、钠离子电池等,规模在10兆瓦至100兆瓦;第四梯队包括液态金属、金属离子、水系电池等,正展开兆瓦级工程研发示范。

  “目前储能产业内有两个赛道最值得关注,一是锂电产业,包括锂电的安全性和资源替代、钠基电池、固态电池、水系电池、液流电池等;二是长时储能领域,包括新型液流、压缩空气、高温储热、氢能等。”俞振华说。

  无独有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副校长吴明红指出,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储能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化学储能路径必将成为最受关注的技术领域。她特别提到,氢能是最清洁的能源,在零碳背景下,我国氢气消费量将会与日俱增,预计每年可达8100万吨;而化学储氢作为最有效、最长时、最安全的路径,将成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关键点。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常务副院长胡明预测说:“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预计超1亿千瓦,年新增装机接近200万千瓦;在总体成型期,国内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超过33亿千瓦,建设新型储能规模有望达到8亿千瓦以上。其中,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将会取得重大突破,以机械储能、热储能、氢能等为代表的10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技术将取得关键进展,满足日以上平衡调节需求。”

  激活新型储能市场 让“万亿赛道”照进现实

  储能产业在规模迅速增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也正面临发展的“生长痛”。其中,“技术”和“市场”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新型储能电站的利用率较低、新型储能的真实使用成本偏高、市场对储能电站经营的风险认识不足,是目前储能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重建设轻调用,从数据来看,2022年新型储能电站年充放电次数远不达预期。”鲁政委说,“由于电池成本较高、利用率低,去年锂电储能电站全寿命周期平准化储能成本在1元/度以上,甚至高于光热发电。”

  对此,鲁政委建议加快长寿命储能电池的研发量产,降低储能设备成本;大力推进电网侧共享储能发展,给电源侧更多调用机会;同时,要加快电力容量市场建设。“目前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盈利方法主要包括价差套利和容量租赁。我们看到,新型储能近一半的成本要通过容量租赁收回,所以容量市场的建设非常重要。”他说。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炜则建议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和价格政策,坚持市场化方向,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标准以及注册、交易、结算等实施细则,健全储能参与市场机制,推动电网功能替代性储能价格的政策落地;同时,进一步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示范,重点推动大容量、长周期、构网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

  “到底兼具安全、高效、经济的储能技术是什么?”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法旺指出,储能产业需要结合应用场景分析,明确技术路线图,做好近景和远景规划。他说:“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储能产业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当中的定位,尤其是其核心需求,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只有明确了自身定位,‘万亿赛道’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4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5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6东露天选煤厂原煤提运矿坑车辆计数识别研究
  • 7兰炭与秸秆混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和灰熔融性试验
  • 8TBS粗煤泥分选机及应用
  • 9基于数字孪生的多功能煤矿四足机器人实验系统设计
  • 10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矿山
  • 2绿色煤矿
  • 3郑传柏
  • 4崔少鹏
  • 5贺提库
  • 6李瑞敏
  • 7鲁光辉
  • 8齐月
  • 9陈新波
  • 10折小江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