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文揭示减少固体废物,可减缓气候变暖

 

近日,《科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刊发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工学院副教授温国绅团队(以下简称厦大马校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成果聚焦通过改善全球固体废物管理,探索减缓气候变暖的新途径。

《科学》论文揭示减少固体废物,可减缓气候变暖

温国绅团队研究成果登上《科学》封面论文。课题组供图

专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呼吁应开展可持续的固体废物管理,国际能源署也于20年前发出了行动呼吁,但实际进展甚微。许多发达国家开始优先采用转化能源的方式代替传统垃圾填埋,但选择这一做法主要是由于空间限制和考虑降低能耗成本,而不是为了减排。

厦大马校团队收集了来自全球43个产生最高城市固体废物的国家和地区(约占2016年全球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的86%)数据进行建模,模拟了2020年至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实现气候目标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填补了数据空白。研究发现,在常规管理路径下,2020年至2050年,城市固体废物将排放320到350亿吨CO2当量的温室气体,超过了《巴黎协定》规定的1.5°C或2.0°C的升温限制下的110到270亿吨CO2当量的排放预算。根据当前的政策执行情况,到2100年,地表气温将上升约2.6°C。

厦大马校团队对如何管理全球固体废物甲烷排放以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固体废物行业近90%的甲烷排放可以通过已经存在的技术避免。因此,各国固体废物管理部门可以重点通过升级废物处理流程(如分离、收集和处理)和倡导推动行为模式转变(包括饮食、消费等模式)来减少排放。

研究还指出,为缓解全球变暖,2020年至2050年累积温室气体排放路径与实现以Gt CO2-we表示的1.5°C和2°C目标的IPCC累积排放预算有关。研究提出了在以Mt CO2-eq表示的全球甲烷承诺方面减少甲烷排放量的实施路径。

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途径包括填埋、回收、焚烧、堆肥和转化为沼气。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厦大马校团队评估了低、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4种减缓变暖途径,包括:厌氧消化有机废物并利用其产生的生物甲烷(减排70%)、减半废物产生(减排63%)、堆肥有机废物(减排57%)以及改建填埋场添加沼气捕获系统(减排27%)。

研究发现,每种途径对实现该行业升温限制目标都有着积极的贡献,但它们都不能达到《巴黎协定》规定的1.5°C的升温限制。因此,必须系统实施多种解决方案。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产生大量来自加工和包装商品固体废物,应专注于减半废物产生。而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应专注于厌氧消化。

此外,研究还表明,最小化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杠杆是,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体积并开展有机废物的可持续管理。他们提出了三类政策性建议:一是加强直接监管,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二是使用经济手段,实施激励或惩罚举措;三是运用社会工具,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厦大马校团队的研究结果阐明了全球固体废物系统作为催化剂在保持地球系统限度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在该学术领域进行先行探索。(来源:中国科学报 温才妃 欧阳桂莲)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3177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4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5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6TBS粗煤泥分选机及应用
  • 7基于数字孪生的多功能煤矿四足机器人实验系统设计
  • 8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 9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10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绿色煤矿
  • 2郑传柏
  • 3崔少鹏
  • 4贺提库
  • 5李瑞敏
  • 6鲁光辉
  • 7齐月
  • 8陈新波
  • 9折小江
  • 10杜有势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