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氧化碳开采器”荣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6年12月26日,在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煤炭科学技术研充院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碳开采器”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该项目发明的二氧化碳开采器可代替矿井开采中常用的雷管和炸药,一方面,避免了明火爆炸引起瓦斯爆炸,实现矿井安全生产,还可以在瓦斯抽采过程中使煤体预裂,有效增加煤层透气性。提高煤层瓦斯抽采效率;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开采器爆破更加绿色环保,减少了炸药爆炸导致的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推动绿色生态矿山向前发展。
2. 59座煤矿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评估
2016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评估结果的公告》,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各试点单位通过一年至两年的规划实施,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经国土资源部评估合格后,共有59家煤矿试点单位完成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通过试点评估。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通过科学设计,采取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过程中,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绿色开采是煤炭开采的发展方向,对提高煤炭采出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煤矿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启动
2016年10月9日,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该基地位于中国生态安全“两屏三带”的北方防沙带,煤炭年产能超过40 Mt,火电装机容量 约20GW,在保障中国东北部能源供应的同时,引起了水位下降、土壤沙化等问题。
伴随着《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中国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造成煤矿矿区生态破坏的因素众多,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生态破坏与煤炭开采相关,甚至有时故意往煤炭开采身上揽,既缺乏数据支撑,又不科学。通过项目的实施, 有望正本清源,弄清煤炭开采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因素、范围、机理等,既可为煤炭开采正名,也可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 沉陷区黄河泥沙充填技术及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2016年6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型煤炭基地沉陷区黄河泥沙修复技术及示范”项目通过验收。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团队第一次将黄河泥沙作为充填复垦材料,通过取沙、输沙、沉沙排水等技术,构建像五花肉一样的夹心式土壤结构,复垦采煤沉陷区。该技术将黄河泥沙与采煤沉陷区复垦完美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既能复垦采煤沉陷区,又利于黄河调沙调水、治理黄河淤泥。保守估计,黄河沿线70 km范围内采煤沉陷区约有8000 km2。未来,该技术在黄河两岸矿区将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