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 2015 年的煤化工项目环评 “闯关” , 无一通过, 业界为此震动。北控集团鄂尔多斯 40 亿 m3煤制气项目、 中海油大同 40 亿 m3煤制气项目的最终结果至今未公布, 但据了解, 这两个项目在专家环评会上受到质疑, “闯关” 结果难测。
但伊犁新天和山西潞安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两个项目均已基本建成, 投产在即。伊犁新天项目原计划 2015 年 9 月份试生产, 山西潞安项目则定在年底前试生产。
未批先建、 事后闯关, 这在地方政府支持的一些大型项目上较为常见。不料, 此次环保部 “不给面子” , 对已建、 未建的煤化工项目均痛下杀手——这意味着中国环境监管的趋紧趋严。
其背景是,《环保法修订案》 2014 年 4 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随后国务院相继下发了多个环保配套政策, 环保标准和监管力度均显著提高。
由于 “示范项目” 屡屡爆出恶性污染事件, 煤化工成为环保部重点盯防的领域。
环境影响评估是项目前端风控环节, 环评出了问题, 后续环保监管无从谈起。这将迫使煤化工企业斥重金采用最新环保技术, 以求通过审批。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 中国煤化工产业欲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监管上必须从紧从严。
长远看, 这对该行业是好事; 但短期内环境监管的拧紧, 将显著增加煤化工项目的环保投入。在当前油价低迷的大背景下, 这将进一步降低煤化工项目的经济性。
◆ 环保部开念“紧箍咒”
2015 年 4 月, 环保部受理了山西潞安煤制油项目环评报告。5 月 19 日,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邀请了 11 位专家, 在山西长治项目现场召开了环评会。
这令山西国资委麾下七大国有煤炭企业之一的潞安集团异常尴尬。6 月 26 日, 环评 “不予通过”的结果先传到潞安。随后的 7 月 16 日, 结果又被公布在环保部官网上。
潞安集团并不孤独, 浙能集团控股 55%的伊犁新天煤制气项目, 亦于同日被否。该项目的另一股东是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北控集团的煤制气项目、 中海油的大同煤制气项目, 闯关前景不容乐观。
在环保人士看来, 这些昔日风雨无阻的国企项目, 此次遭遇环保铁腕,是因为大形势发生巨变:“十八大” 以来, 环境保护被高层提升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一系列国家级的环保政策相继出台, 譬如2013 年 6 月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 2014 年 4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 《环保法修订案》, 2015 年 4月的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等。
衔枚疾进的中国煤化工行业, 正中枪口。在“十二五” 期间, 中国大批新型煤化工 “示范项目” 陆续建成。
事实证明, 这种新兴产业的环保技术目前仍存在或大或小的缺陷。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炭直接液化制油项目和大唐集团克旗煤制气项目, 均被环境 NGO 曝光了污染问题。
2014 年 9 月, 随着 “零排放” 概念而兴的 “蒸发塘” , 被媒体爆出大面积沦为排污池, 煤化工项目更是陷入普遍的环保质疑。
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 环保部决策层倾向于收紧煤化工的项目环评。按照流程, 项目申请环评,需聘请第三方环评机构出具环境影响评估书, 再提交环保部。
环保部受理环评报告后, 从专家库抽调专家到现场召开专家环评会; 专家出具专家意见后, 再提交到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由其出具评估意见后提交环境影响评价司, 由环评司及环保部等决策层最终确定是否给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