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的两种煤所进行的CS2/NMP混合溶剂萃取与反萃取,实现了对煤中强黏结能力组分、弱黏结能力组分和不黏组分等族组分的分离.对各族组分进行了FTIR,GC/MS和黏结指数GR.I的分析测定,探讨了煤中黏结性的来源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煤的P4+P3族组分都具有极强的黏结能力,其GR.I值基本相同;有弱黏结能力的P1族组分的GR.I值大小则因煤种而有差异.决定煤黏结性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煤中的P4+P3族组分含量,其次是P1族组分含量,再其次是煤的变质程度(决定P1族组分的黏结能力大小).煤中的苯系列化合物、萘系列化合物、蒽与菲系列化合物和长链烷烃是煤黏结性的活性组分;它们有适度的分子结构和大小,使其在热解过程中主要生成胶质体液相;萃余煤具有大分子结构,热解时主要产生气相、焦油蒸汽和固相,不产生液相或液相很少.黏结性活性组分越多,热解时形成胶质体液相就越多,黏结能力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