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KOH添加方式对煤基电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作者

    苏婷兰新哲宋永辉高雯雯景兴鹏

  • 单位

    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省低变质煤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 摘要
    采用低变质粉煤的成型热解KOH-HNO3联合活化技术制备煤基电极材料(CEM),考察活化剂粉末直接添加方式和溶液浸渍添加方式对煤基电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将两种添加方式所对应的两组实验分别记为P组和S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N2吸附法对煤基电极材料的微观形貌特征、表面官能团组成及孔隙结构、孔径分布进行分析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添加方式对材料收率及微孔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在KOH添加量为5%~15%(质量分数)时,热解产物收率变化很小,P组实验生成CEM的微孔发育程度相对较好,在KOH添加量为20%时,P组实验生成CEM的酸化收率整体偏低,S组实验生成CEM的抗压强度和碘吸附值整体偏高,溶液浸渍方式更有利于微孔结构的发展;在P15试样和S15试样的电化学性能对比测试中,S15试样具有较大的比电容,内阻为2.05Ω,电荷转移电阻较低;KOH在浸渍阶段可先行与煤中含酸性官能团有机物发生降解反应,K+优先进入煤料的大分子结构中,从煤料内部基质产生初级微孔结构,在后续热解过程中增强了活化效果,孔径分布和孔道布局更加合理,实现较高离子迁移效果;S20试样的抗压强度为3.96 MPa,碘吸附值为987 mg/g,微孔率可达87.62%,比表面积为487.21 m2/g、总孔容为0.173 cm3/g,微孔孔容为0.152 cm3/g,平均孔径1.931 nm。
  • 关键词

    KOH活化煤基电极材料(CEM)浸渍法降解反应微孔结构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4227);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JM-542,2019JLM-44);2019榆林市产学研合作项目(2019-83-4);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