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南宋初期"本朝意识"发现与高涨的影响,朱熹撰作了第一部曾巩年谱。清朝中后期"桐城派"人物掀起了曾巩年谱撰作的高潮,并影响到今天。历史上总共出现了十部曾巩年谱。这个"一人多谱"现象,既反映了谱主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更实现了由学术研究"内在理路"的创新驱动完成的"学术范型"代际转换。对于上述十谱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代代学人努力所产生的正面的"叠加"效应。我们要充分发挥年谱纂例所自带的推动学术研究的巨大"动能",重新评估年谱的历史定位作用,助力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