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河南理工大学爱国精神的历史文化意蕴探颐(1909—1949年)
  • 作者

    孔祥增

  • 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
    从焦作路矿学堂到国立焦作工学院,四十载弦歌未辍,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命运相连。教育英才、振兴矿业,开发富源、挽回利权,医国贫弱、渐臻富强是河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初衷和使命,展现了学校师生的爱国之志,蕴含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办校思想。始终站在前沿的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映照着河南理工大学师生的爱国之情和勇挑国难的报国之行。抗战胜利后,反对内战独裁的不屈抗争精神和迎接解放、希冀新生的深沉追求,渗透着学校师生爱国思想的理性升华,体现了由教育救国到认同革命救国的思想演进,实现了爱国与爱党的统一。
  • 关键词

    爱国精神河南理工大学历史文化校史资源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KS01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SGLX014);
  • 文章目录
    一、爱国之志:振兴矿业、强校报国的办学初心
    (一)学校管理者对办学初心的阐释
    (二)校刊、校歌中蕴含的办学初心
    二、报国之行:在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中勇挑国难
    (一)早期反帝斗争的爱国情怀
    (二)在抗日救亡中实践报国之行
    三、理性升华:不屈抗争、迎接解放的精神追求
    (一)不屈抗争、争取民主的精神追求
    (二)迎接解放、希冀新生的精神追求
    四、结 语
  • 引用格式
    孔祥增.河南理工大学爱国精神的历史文化意蕴探颐(1909—1949年)[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3):48-55.DOI: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23.03.009.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