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虚拟社会视阈下恐怖主义的新变化及对策
  • 作者

    陈雨楠陈刚李康震

  • 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与反恐怖学院

  • 摘要
    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场域,即虚拟社会。在虚拟社会脱域性、流动性、去中心化特征的影响下,传统恐怖主义迅速演变与升级,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新威胁。虚拟社会的反恐工作应从机制构建与阵地控制两个维度入手,建立国家反恐力量整合机制、国际反恐合作机制与恐怖主义危机应对机制,同时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恐怖活动的动态检测与预警。
  • 关键词

    虚拟社会恐怖主义应对机制阵地控制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年拔尖人才培养专项资助研究生实践基地调研项目(2019JDDY022);
  •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虚拟社会的演进与发展
    三、虚拟社会下恐怖主义的新变化
    (一)虚拟社会下恐怖活动类型趋于专业化
    (二)虚拟社会下恐怖主义具有隐蔽性
    (三)虚拟社会下恐怖主义具有全球扩展性
    (四)虚拟社会下恐怖组织结构趋于平面化
    (五)虚拟社会恐怖主义的危害性日益增强
    四、虚拟社会恐怖主义产生变化的原因
    (一)虚拟社会的“脱域性”使恐怖主义更加隐蔽
    (二)虚拟社会的“流动性”使恐怖主义突破空间限制
    (三)虚拟社会的“去中心化”使恐怖主义全球蔓延
    五、虚拟社会恐怖主义的应对策略
    (一)虚拟社会恐怖主义的应对机制构建
    1.国家反恐力量整合机制
    2.国际反恐合作机制
    3.恐怖主义危机应对机制
    (二)虚拟社会恐怖主义的阵地控制
  • 引用格式
    陈雨楠,陈刚,李康震.虚拟社会视阈下恐怖主义的新变化及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93-100.DOI:10.16452/j.cnki.sdkjsk.2020.02.011.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