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黄丽丽化宪宪
-
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摘要
文章以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为视角,对《黄色糊墙纸》中的叙事者"我"疯癫结局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了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固有的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缺失导致叙事者"我"从屈从型人格转向孤立型人格,在人格转变过程中,尽管叙事者"我"采取了构建理想化意象和释放虐待式冲动等防御性策略,但其内心的焦虑和冲突不仅未能因此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故最终必然走向疯癫。通过神经症视角的解读可以看出,作者吉尔曼创作此小说的意图在于反映知识女性当时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该解读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黄色糊墙纸》神经症理论屈从型人格孤立型人格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ACKYC21095);安徽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2020YB02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K14);
-
文章目录
一、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与《黄色糊墙纸》
二、转变人格:叙事者抗争社会文化环境的压制
(一)身份的缺失与趋众策略
1.姓名的缺失。
2.家庭角色的缺失。
3.社会角色的缺失。
(二)关系的失调与离众策略
1.与他人关系的失调。
2.与自我关系的失调。
三、走向疯癫:叙事者防御内心冲突的失败结果
(一)理想化意象的构建
(二)虐待式冲动的爆发
四、结语
-
引用格式
黄丽丽,化宪宪.《黄色糊墙纸》中叙事者疯癫的背后——基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