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抗日根据地洪山戏演出模式研究——以淮南大众剧团为中心的考察
-
44
-
作者
黄文奇王夔
-
单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
摘要
洪山戏是流传于皖东来安、天长,以及江苏扬州、六合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脱胎于明末清初的傩,因而具有鲜明的仪式性、祭祀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一跃成为“抗战戏剧”,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宣传和群众性文艺普及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对淮南大众剧团的洪山戏演出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剧团在演剧活动中呈现出演职体系规范化、舞美式样成熟化、宣传手段多样化以及管理制度系统化等特点,洪山戏也逐步从“香火戏”发展成为“红色戏剧”。淮南大众剧团在演出模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
-
关键词
洪山戏抗战戏剧戏曲现代化淮南大众剧团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攻关研究课题:“四史”教育视域下的安徽抗战戏剧研究(2021CX148);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重点课题:洪山戏的活态传承及当代传播研究(2022AHFYY04);
-
文章目录
一、演职体系的规范化
(一)编导体制的确立
(二)演出角色的丰富
二、舞美式样的成熟化
三、宣传手段的多样化
四、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五、结束语
-
引用格式
黄文奇,王夔.淮南抗日根据地洪山戏演出模式研究——以淮南大众剧团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4):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