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刘文晓张晓寒
-
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摘要
"抗逆力"概念的提出源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儿童心理学,经历了特质论、结果论、过程论、能力论四个阶段。虽说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研究立场对"抗逆力"概念本身进行了多个角度的阐释,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定义之间非此即彼,且在在实际研究当中往往呈现整合的局面。教育学领域常使用"学业抗逆"的概念,从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博弈的角度来解释处境不利学生何以取得学业成就。中西方研究共同发现,促成学业抗逆的保护因素可能来自于家庭、学校和个人层面。未来本土的研究,一是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话语对于抗逆学生行为的影响,二是对于逆境和学业成就的界定应该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大而有所更新,三是要将质性研究更多地运用于对少数群体的抗逆历程研究当中。
-
关键词
抗逆力学业抗逆保护因素中国语境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重点项目“数字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质量标准及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八所高校的调研”(2018SJZDI178);
-
文章目录
一、理解“抗逆力”
1. 特质论
2. 结果论
3. 过程论
4. 能力论
二、学业抗逆——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抗逆结果标识
1. 教育分层论
2. 学业抗逆:对教育分层论的抗争
三、过程论视野下的学业抗逆研究
1.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博弈
2. 学业抗逆中的保护因素:家庭、学校、个体
四、对学业抗逆研究的审思
1. 从结果判定到研究对象的选择
2. 如何理解“逆境”
3.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五、未来基于中国语境的“学业抗逆”保护因素的挖掘
1. 对于教育的“中国式”执着
2. 对待逆境的“中国式”抗争
-
引用格式
刘文晓,张晓寒.何以获得学业成就:对学业抗逆及其保护因素的再审思[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06):1-9.DOI:10.16126/j.cnki.32-1365/g4.2021.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