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基于BPMA预测的特低灰煤浮选制备效果
  • 作者

    裴伟伟马晓敏樊玉萍董宪姝李帆邢慧娟

  • 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 摘要
    特低灰煤的制备对于煤炭提质增效与“碳减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工业分析、粒度组成、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考察了长平选煤厂煤泥性质,借助工艺矿物学自动分析仪(BPMA)对脱泥后样品中灰分的嵌布特征及解离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解离前矿样中的灰分主要为内灰,占有率为8.13%,碳质与脉石矿物的连生非常密切,解离后内灰的占有率为4.68%,脉石矿物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即特低灰煤的理想灰分为4.68%.利用常规浮选和絮团浮选验证了BPMA预测灰分的可靠性,并采用接触角、Zeta电位分布和扫描电镜(SEM-EDS)分析了细泥罩盖机理和聚合氯化铝(PAC)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常规浮选制备所得特低灰煤的灰分为5.01%,与理想值最接近,但是可燃体回收率较低,而絮团浮选制备所得特低灰煤的灰分为5.48%,可燃体回收率达86.30%.PAC在浮选试验中的添加增大了样品接触角,使样品疏水性增强,提高了精煤的选择性,同时通过电中和作用使高岭石发生团聚,降低了矿物质在煤表面的罩盖,使产品灰分降低.
  • 关键词

    嵌布特征解离絮团浮选特低灰煤BPMA细泥罩盖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51820105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418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0041185);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20210036);
  • 文章目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性质分析
    1.1.1 工业分析与粒度分析
    1.1.2 元素及物相分析
    1.1.3 灰分嵌布分析
    1.2 试验方法
    1.2.1 磨矿
    1.2.2 絮团浮选试验
    1.2.3 样品的测定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解离效果
    2.2 常规浮选效果
    2.3 絮团浮选效果
    2.4 机理分析
    3 结 论
  • 引用格式
    裴伟伟,马晓敏,樊玉萍,董宪姝,李帆,邢慧娟.基于BPMA预测的特低灰煤浮选制备效果[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3,52(02):389-396.DOI:10.13247/j.cnki.jcumt.20210846.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