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作者

    方胜张佳齐

  • 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摘要
    运用标准差椭圆、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表征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非遗在各历史阶段存在明显的空间动态变化,非遗中心轨迹为西北-东南-西北,整体向东南方向转移,这与安徽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一致。(2)安徽非遗呈现出极核区与轴带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分布有黄山、合肥等两处核密度较高值极核区,以及长江沿岸、淮河-颍河沿岸等两个核密度中等值聚集带,低密度值区主要分布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区域。(3)文化环境、河流水系、交通状况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与安徽非遗项目的时空分异显著相关,其中文化环境是主导因子,而经济因素各因子与非遗分布相关性较弱。结果启示:通过结合历史与记忆研究,丰富和提升非遗的意义与价值;从区域整体性保护方面着手,统筹协调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应重视非遗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结合。
  •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安徽省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淮河流域“非遗”的时空分布及区域协同保护研究(AHSKZ2022D12);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团队(2020kcszjxtd21);
  • 文章目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研究方法
    1.ArcGIS空间分析方法。
    2.GeoDetector因子探测模型。
    二、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安徽非遗的地理重心演变
    (二)安徽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
    三、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 因子选取
    (二) 因子作用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将历史研究与非遗阐释有机融合。
    2.加强整体性保护实践。
    3.重视非遗的经济价值。
  • 引用格式
    方胜,张佳齐.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29-36.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