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ChatGPT技术中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科学祛魅
  • 作者

    陈元黄秋生

  • 单位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
    作为一种生成式预训练变压器,ChatGPT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会“堆积”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其在技术演进中,呈现的偏差性、不可靠性、鲁棒性、有毒性等伦理特性,诱发了道德判定障碍、社会偏见刻板化、用户数据去隐私化、科学技术异化等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只有凸显人文价值关怀,重塑伦理主体责任,强化伦理政策导向,创新伦理运行机制,才能有效纾解ChatGPT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使人工智能系统成功融入人类社会。
  • 关键词

    ChatGPT“隐形的伦理代理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科学祛魅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南省重点马院重大项目(2022ZDAM04);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22YBZ087);
  • 文章目录
    一 ChatGPT技术的缘起与发展
    二 ChatGPT技术的伦理特性
    (一)ChatGPT技术的偏差性
    (二)ChatGPT技术的不可靠性
    (三)ChatGPT技术的鲁棒性
    (四)ChatGPT技术的有毒性
    三 ChatGPT技术的伦理风险景观
    (一)道德判定障碍风险
    (二)社会偏见刻板化风险
    (三)用户数据去隐私化风险
    (四)科学技术异化风险
    四 ChatGPT技术的伦理祛魅
    (一)凸显ChatGPT技术的人文价值关怀
    (二)重塑ChatGPT技术的伦理主体责任
    (三)强化ChatGPT技术的伦理政策导向
    (四)创新ChatGPT技术的伦理运行机制
  • 引用格式
    陈元,黄秋生.ChatGPT技术中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科学祛魅[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03):135-142.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23.03.016.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