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机”到“有机”:农夫市集的兴起及其生成逻辑——以H市“新农人”农夫市集为例
-
156
-
作者
蒋喜龙
-
单位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
摘要
面对当前食品安全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现状,人们愈发感受到“舌尖上的危机”,消费者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地退出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等主流食物市场体系,转而选择新开辟出的有机农夫市集购买食物。本文认为食品安全危机作为一项系统性社会问题,其存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主流食物体系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关,致使造成大规模-脱嵌式、长距离-大空间、链条冗长、信任危机等危机的围困。人们为应对工业化主流食物体系弊端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在社会心态、消费升级、产业主体、价值认同等多重社会诉求作用的催生下,以农夫市集为代表的替代性食物体系应运而生。农夫市集通过小规模-嵌入式、短距离-小空间、链条极简、信任递增等方面突破主流食物体系的围困,有效地实现了从“危”到“机”的转变,同时在既有食物体系制度之外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逆向选择,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又为主流食物体系提供一种有力补充。
-
关键词
食品安全危机农夫市集替代性食物体系主流食物体系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BSH058);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项目(2022AH020006);安徽省高校发展专项学科奖补(社会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SZCXSHS202301);
-
文章目录
一、文献综述
二、主流食物体系及其被围困之“危”
(一)大规模-脱嵌式:食物生产的“自然脱嵌”
(二)长距离-大空间:食品本地生产与外地消费
(三)链条冗长:食物流通环节及其痼疾
(四)信任危机:产-销系统信任及其缺陷
三、替代性食物体系的兴起与突围之“机”
(一)小规模-嵌入式:食品生产的“自然嵌入”
(二)短距离-小空间:食品本地化与本地消费
(三)链条极简:产消面对面祛除痼疾
(四)信任递增:农-消人格信任弥补缺陷
四、替代性食物体系的生成逻辑
(一)社会心态:公众食品安全的风险焦虑
(二)消费升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及其购买力提升
(三)产业主体:新农人群体有机生产的发展
(四)价值认同:食品消费的抗拒性认同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