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煤田地质与勘探》“编委/客座主编风采:徐凤银教授” 虚拟专题

来源:煤田地质与勘探

徐凤银,地质学家,1964年4月生,陕西佳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原专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科技和人才奖项、中国科协人才奖项评审专家,中国石油煤层气高级专家(一级正)、科委会委员,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石油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石油知识》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石油勘探》《煤田地质与勘探》编委。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项目4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2项,主持编写国际标准2项。在煤炭、地矿、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行业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被誉为“推动深部煤层气第一人”。1984年本科、1990年硕士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199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位矿井地质专业博士,1995年博士后出站于西南石油学院,2004—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2年获美国休斯顿大学EMBA。1994年(30岁)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获孙越崎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第一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煤科院西安分院(3年)、中国石油咨询中心(2年)、青海油田(10年)、中石油煤层气公司(15年)、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年)、中国石油学会(2年)工作。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延安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兼职(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导师。代表性论文“我国煤层气产业现状和发展战略”获“中国石油科学2023年度十佳论文”,并位居十佳第一名。

行业视野

煤田地质与勘探

类别

34个

关键词

49位

专家

10篇

论文

1704IP

点击量

791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徐凤银, 闫霞, 林振盘, 李曙光, 熊先钺, 严德天, 王虹雅, 张双源, 徐博瑞, 马信缘, 白楠, 梅永贵

    摘要:“十三五”期间,围绕“突破煤层气单井产量低”这一制约我国煤层气高效开发的重大难题,借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其他技术攻关研究,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认识和工程技术都取得明显进展,表现在4个方面:(1)勘探理念从寻找富集甜点区向高产甜点区转变,开发部署由平铺式到精细化调整转变。(2)围绕高效增产技术方面,在实现由二维地震向三维地震、由直井(丛式井)向水平井实践拓展的同时,创新形成以储层改造为主的系列压裂技术,包括碎软煤间接压裂、方解石填充深部(层)煤层气水平井少段多簇体积酸化压裂、特低渗深部(层)煤层气水平井超大规模极限压裂等技术,初步解决了构造煤煤层气效益开发难题,突破了2 000 m以深部(层)压裂改造技术瓶颈,推动了煤层气开发从中浅层向深部(层)的延伸;(3)围绕排采技术方面,创新形成定量化排采多目标优化设计、煤层气井无杆举升、负压排采等关键技术,推动煤层气排采控制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转变,解决了丛式井组集成化排采和水平井下倾排采难题,有效提高了单井产量和煤层气采收率;(4)围绕稳产增产储备技术方面,创新提出包括大直径水平井应力释放采气、煤层气可控温注氮驱替增产等技术,为实现煤层气二次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针对我国煤层气产业处于“爬坡期”和“战略机遇期”的阶段特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在系统梳理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基础上,提出我国煤层气产业“两步走”发展战略:到2025年实现理论与技术新突破,达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年产100×108 m3目标,坚定产业发展信心;到2030年形成针对我国不同地质条件的适用性技术,达到年产300×108 m3目标,成为天然气总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对策是:从技术和管理2个维度,按照资源、技术、人才、政策和投资等五大要素,遵循“技术突破为核心、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原则,研究制定并落实配套保障措施,并从高效开发和提高单井产量两方面,提出关系煤层气产业未来发展9方面的理论研究及技术攻关方向,以满足实现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免费下载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2年第03期
    222
    125
  • 作者(Author): 徐凤银, 闫霞, 李曙光, 熊先钺, 王予新, 张雷, 刘川庆, 韩金良, 冯延青, 甄怀宾, 杨贇, 王成旺, 李宇新

    摘要:我国深部(层)(以下均指埋深大于2 000 m)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鄂东缘)大宁–吉县区块逐步进入深部(层)煤层气“规模勘探+先导试验”阶段,直井日产气量突破2×104 m3,水平井日产气量突破10×104 m3,这一标志性成果既突破传统意义上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深度禁区,使得煤层气总资源量有望在30.05×1012 m3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又将成为“十四五”乃至长远煤层气产业实现规模发展的重点勘探开发方向。面对以地面传统钻井、压裂(储层改造)、排采(举升)、集输和数智化等为主体技术及开发方式的迫切需求,鄂东缘深部(层)煤层气面临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难点,包括:成藏机理和赋存规律,有利区优选方法;高产主控因素及控制机理,解吸–渗流机理与开发规律,“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甜点分类评价标准,关键开发指标确定方法和依据;低成本优快高效钻完井技术,水平井水泥环高效密封控制技术;煤岩缝网形成机理,低成本、高效、环保压裂入井材料,改造后缝网孔渗特征、流动规律;高盐、高水气比、出砂等工况下排采及举升控制技术;高效节能集输、规模开发所需复杂集输管网稳定运行理论与实践体系;数智气田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在系统梳理上述难点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勘探地质、开发地质、钻完井、压裂(储层改造)、排采(举升)、集输与数智化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对策,这一成果不仅对加快鄂东缘深部(层)煤层气规模上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内外深部(层)煤层气规模开发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可有力推动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保障清洁能源安全。
    免费下载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3年第01期
    194
    121
  • 作者(Author): 徐凤银, 郑守权, 黄占兴

    摘要:使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等多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从评价指标的确定优选,已采区的评价检验到未采区不同块段各指标值的定量预测和综合评判,系统地提出一套未采区构造复杂程度预测与评价的研究方法,并成功地用于铜川矿区金华山矿井的构造预测,为该矿二水平选择出两块地质条件简单、适合综采的场地。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4年第05期
    180
  • 作者(Author): 徐凤银, 王桂梁, 朱兴珊, 龙荣生

    摘要:鉴于目前矿井构造预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以杉木树矿为例,评介了构造综合研究中所遇到的几个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为深部开采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2年第01期
    185
  • 作者(Author): 徐凤银, 龙荣生

    摘要:把灰色系统方法用于矿井构造预测指标的选择,优选出7个优势指标,3个非优势指标,其中经济技术指标和某些地质指标为首次提出。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1年第01期
    132
  • 作者(Author): 徐凤银, 龙荣生

    摘要:通过杉木树煤矿,介绍了层滑构造形成的介质条件、滑动方向,层滑构造的特征以及它们与断裂、褶皱构造的相互依赖和控制关系.最后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对该矿的预测意见。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0年第05期
    141
  • 作者(Author): 徐凤银

    摘要:川南芙蓉矿区白皎井田位于四川台向斜叙永台凹西段,珙长背斜南翼的倾没部位。井田为缓倾斜单斜构造,倾向南西,走向自东至西逐渐变为北西向,成一扇形,倾角5—12°,断层极为发育。该矿为超级瓦斯矿井,并有煤与瓦斯突出。煤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共有煤层5—14层,均为无烟煤。其中 K3、K1两层可采,煤厚分别为1.3—1.5m 和1.8—4.0m;K2局部可采,煤厚变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8年第01期
    152
  • 作者(Author): 聂志宏, 徐凤银, 时小松, 熊先钺, 宋伟, 张雷, 刘莹, 孙伟, 冯延青, 刘世瑞, 闫霞, 孙潇逸, 吴满生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对煤层气产业带来重大影响,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跟进。前期一些学者对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点与对策开展了研究,但缺乏对典型气田开发先导试验系统总结。通过深入剖析深部煤层气地质特征与效益开发难点,总结大宁−吉县区块开发先导试验项目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明确开发规律并提出效益开发对策。结果表明:(1) 深部煤层具有广覆式发育、含气性好、游离气含量高、保存条件好、煤体结构好、脆性指数高、顶底板封盖性强等地质特征,但微构造发育、渗透性极差、矿化度高等因素制约了深部煤层气效益开发;(2) 不同地质条件下气井生产特征差异较大,通过先导试验落实气井产能和适应性开发技术对策,采用滚动开发模式可有效降低煤层强非均质性带来的开发风险;(3) 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井网优化设计,构建井网与缝网高度弥合的人造气藏,可实现资源动用和采收率最大化;(4) “长水平段+多段多簇+大砂量”的大规模、大排量极限体积压裂技术可增大有效改造体积和井控储量,大幅提高单井产量;(5) 深部煤层气井具有“见气时间短、上产速度快、初期产量高、递减快”的生产特征,可实现短期快速规模上产,但气田长期稳产需持续新井投入;(6) 前期开发成本偏高,实现效益开发需不断提高工程作业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综合认为,深部煤层气资源品质好,可动用性强,具备快速推广复制条件,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开发实践可为国内其他区块深部煤层气规模动用提供技术借鉴,对加快深部煤层气规模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免费下载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4年第02期
    157
    21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HTP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