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过度的CO2排放是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超越科学和技术领域,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热点问题.我国已郑重承诺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从碳排放峰值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30年时间,减排压力巨大.对于碳中和而言,减排(减少CO2排放)和增汇(增加碳吸收与储藏)是两条根本途径.然而,单纯减排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增汇.作为碳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
2. 核心思想
当前能源结构优化后,我国实现碳中和仍旧有缺口.实现碳中和目标既要通过替代能源以达到减排,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CO2的吸收和储藏,从而缓解“发展经济与减少排放”之间的矛盾.据估算,按当前的排放趋势乐观地估计,即使充分利用了替代能源,我国碳达峰后每年仍有18~28亿吨CO2缺口(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2021).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1/4~1/3人类排放的CO2,减缓了气候变化(Boyd et al., 2019).然而,自然碳汇过程不足以实现支撑碳中和,需要通过人为介导增汇,即负排放.
3. 科学价值
海洋拥有极大的负排放潜力.海洋占地球表面积近71%,海洋碳库总储碳量近40万亿吨,是陆地碳库的十多倍、大气碳库的近50倍(Friedlingstein et al., 2020).海洋储藏着有机和无机的多种碳,以溶解有机碳为例,其平均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拥有广阔的边缘海,多样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我国海域巨大的负排放潜力.然而,据估算,当前我国陆架边缘海的沉积有机碳通量每年约20百万吨(焦念志等,2018).显然,与每年18~28亿吨的CO2的缺口相比,单靠自然海洋碳汇不足以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研发海洋负排放方法和技术.若恰当的负排放技术得以开发和实施,有望成倍增加海洋碳汇储量.
4. 应用前景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目前已知的海洋储碳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碳泵、溶解泵、生物泵、碳酸盐泵.在认识上述海洋碳汇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解析多种储碳机制的协同作用,有望实现海洋综合储碳重大理论创新(焦念志等,2022).同时,基于重大理论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地球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负排放有关标准体系,将有望服务于我国碳中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