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网络首发||王新锋副教授: 典型污染源大气颗粒物、BC与VOCs的排放特征

2023-07-21

创新点

01

通过现场实验对比了民用燃煤烟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条件下大气颗粒物、BC与VOCs的排放特征;

02

示了不同污染源产生的大气颗粒物、BC、VOCs的浓度水平、粒径分布特征、相关性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03

提出了基于大气颗粒物、BC与VOCs污染特征的大气污染来源的判断依据与识别方法。

作者简介

王新锋  副教授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主要从事大气氮化学、大气测量技术、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治、大气环境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大气环境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被引用5500多次,H指数46,授权专利8项。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兼任国际SCI期刊《PeerJ》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

典型污染源大气颗粒物、BC与VOCs的排放特征


作者

关天奕1,2,李荣斌3,孙潇3,王新锋1,2,*,汤明珍4,高健4,刘一平5,司书春5


单位

1. 山东大学 环境研究院 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研究中心

2. 山东大学 深圳研究院

3. 济南市生态环境数字化应用中心(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中心)

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大气环境研究所

5. 山东诺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

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0YQ30)

2.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KCXFZ20211020164201002)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为理解不同污染源产生的大气颗粒物、黑碳(BC)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特征,于民用燃煤烟气、餐饮油烟和施工扬尘条件下,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BC和VOCs浓度以及颗粒物数浓度与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进行现场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BC、VOCs浓度、颗粒物粒径分布及相关性差异明显。其中,燃煤烟气和施工扬尘排放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较小和较大粒径颗粒物的数浓度增加显著;而餐饮油烟排放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主要分布在微米级粒子中,1μm附近的颗粒物的数浓度大幅度增长。另外,燃煤烟气与餐饮烟气中的BC和VOCs主要来自燃烧与加热过程,与细颗粒物数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伴随着细颗粒物产生;而施工扬尘中BC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尾气与扬尘,与粗、细颗粒物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各种颗粒物的排放而排放。上述三类污染源中颗粒物、BC与VOCs的排放特征为大气污染来源识别提供了依据。

研究背景

     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根据粒径大小分为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PM2.5(小于或等于2.5μm)等,其中PM2.5称为细颗粒物,粒径介于2.5μm和10μm之间的颗粒物(即PM10PM2.5之间的差值)称为粗颗粒物。大气颗粒物能在大气环境中停留较长时间,通过散射、吸光等影响大气能见度与太阳辐射平衡,可参与成云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气候变化。高浓度的细颗粒物可与臭氧等其他大气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同时对人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心脏功能等产生危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人类活动如燃煤、烹饪、施工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大气颗粒物,其中含有无机盐、有机物、黑碳(BC)等多种成分,另外也排放多种有害的气态污染物。黑碳作为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成分之一,以单质碳为主,主要分布在微米级颗粒物(PM2.5)中。黑碳具有较强的吸光和吸附特性,有显著的气候效应和健康影响。另外,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细颗粒物与光化学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它们主要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醛类、酮类、酯类、含氮有机物、含硫有机物等常温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有较强的反应活性,能够影响区域空气质量与大气氧化性。

     不同污染源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差异显著,明确典型大气污染源的排放特征是准确识别、追溯大气污染来源的前提。以往研究表明,燃煤源产生的颗粒物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中,其粒径中值在0.3μm,颗粒物的生成量与煤炭的成熟度有关,同时煤炭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BC和VOCs,且BC浓度、VOCs种类等也与煤炭的种类有关。餐饮油烟源会产生大量的细颗粒物,且烹饪方式对颗粒物生成量有显著影响,翻炒、碳烤等高温烹调产生的细颗粒物浓度远高于蒸煮等低温烹饪方式,同时颗粒物浓度与BC和VOCs浓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BC的粒径峰值出现在0.1μm,其排放的VOCs黏性较大,另外不同含水量的食材烹饪产生的烟气中的浓度也有明显差异。各类扬尘以粗颗粒物为主,且大多含有一定量的BC。由此可见,不同污染源产生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粒径分布特征、BC与VOCs的浓度特征存在明显区别。

     在实际大气环境中,由于多种污染源排放、大气扩散传输的共同影响,大气颗粒物、BC、VOCs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贡献非常复杂,受污染源类别、气象条件、季节、昼夜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以往外场观测与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在北方内陆地区的冬春季节燃煤源是PM2.5的重要贡献源之一,此时伴随着较高浓度的BC和VOCs,而且燃煤源贡献增大通常会造成PM2.5浓度升高;而在城市地区的餐馆附近餐饮源对PM2.5贡献较大,且伴随显著的VOCs排放;另外扬尘源对PM10PM2.5均有重要贡献,且北方春季BC浓度受扬尘源的影响有所增加。鉴于大气污染成因的复杂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测试、对比不同排放源中典型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与关联关系,从而为大气污染溯源分析提供依据。

     本研究利用便携式监测设备,通过对民用燃煤烟气、餐饮油烟和施工扬尘产生的大气颗粒物的粒径谱、BC、VOCs浓度进行同步测量,探究了不同污染源中污染物浓度与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典型特征,分析了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比了不同排放源排放特征之间的差异。

部分图片

图1 民用燃煤烟气中 (a) PM2.5PM10、(b) BC、(c) VOCs浓度随时间变化(左)与PM10峰值条件下颗粒物各粒径段 (d) 数浓度、(e) 数浓度变化倍数及 (f) 质量浓度分布(右)

图2 餐饮油烟中 (a) PM2.5PM10、(b) BC、(c) VOCs浓度随时间变化(左)与PM10峰值条件下颗粒物各粒径段 (d) 数浓度、(e) 数浓度变化倍数及 (f) 质量浓度分布(右)

引文格式

关天奕,李荣斌,孙潇,王新锋,汤明珍,高健,刘一平,司书春.典型污染源大气颗粒物、BC与VOCs的排放特征[J/OL].能源环境保护:1-9[2023-07-18].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30510.

GUAN Tianyi, LI Rongbin, SUN Xiao, WANG Xinfeng, TANG Mingzhen, GAO Jian, Liu Yiping,  SI Shuchun.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matter, BC and VOCs from typical air pollution sources[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9[2023-07-18].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30510.


编辑|邵方嫄

审核|金丽丽

  责任编辑:宫在芹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