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低压超声速磨料空气射流喷嘴结构

2024-05-21


创新点
刀具磨损严重、换刀频繁限制TBM硬岩高效掘进低压磨料空气射流辅助刀具破岩是突破硬岩隧道掘进技术瓶颈的可行性思路。喷嘴是低压磨料空气射流辅助破岩关键,现有喷嘴结构多为圆形,且磨料加速效果不佳。为此,本文对低压磨料空气射流辅助高横移速度刀具破岩的喷嘴结构展开研究,从喷嘴扩张段和断面形状的角度对喷嘴结构优化设计。探讨了喷嘴扩张段和形状对磨料加速分布的影响,实现了磨料高速喷射;同时实验验证优化设计的矩形喷嘴移动破岩能力,实现了高移速条件,低压磨料空气射流仍具备破硬岩能力。整体而言,为辅助机械破岩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形成了以下成果:
1)喷嘴结构设计研究:基于Laval圆形喷嘴结构设计理论,设计了不同扩张段长度的喷嘴结构,并基于圆形喷嘴结构尺寸,提出采用喷嘴断面面积等效原则了优化设计矩形喷嘴结构。
2)喷嘴结构对磨料加速机理和分布特征影响研究:扩张段加长提升了磨料加速效果,矩形喷嘴优化了磨料分布形态,形成扁平状矩形磨料束,提高了磨料集束性。
3)喷嘴结构对移动破岩影响研究:实验论证了扩张段加长能够提高破岩效果,同时对比圆形和矩形喷嘴破岩效果,矩形喷嘴移动破岩形成窄而深的缝槽。且高移动速度下,矩形喷嘴仍能实现破硬岩。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低压超声速磨料空气射流喷嘴结构

作者刘 勇1, 2 , 李志平1, 2 , 魏建平1, 2 , 蔡玉波1, 2 , 余大炀1, 2 , 黄 逸1, 2
单位:1. 河南理工大学 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TBM已成为地下空间隧道建设最主要的施工方法之一,在未来工程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地下空间建设不断向深部延伸,围岩赋存应力不断增大,导致TBM滚刀贯入困难,掘进速度大幅下降,刀具磨损和失效加剧。这一问题在坚硬岩体掘进中尤为严重。刀具磨损已成为遏制高地应力和坚硬岩体快速掘进的最主要因素。以西康铁路为例,隧道掘进用于刀具的费用占掘进施工总费用的1/3,刀具维修更换时间占总施工时间的1/3。降低刀具磨损是提高硬岩和高地应力岩体掘进效率的可行性技术思路。
辅助破岩技术能有效改变岩石表面结构、弱化岩石力学性质,是降低刀具磨损、提高破岩效率的重要手段。韩伟峰采用压力为380 MPa的超高压水射流辅助TBM滚刀破岩,将滚刀岩破碎石比能耗降低7%~48%;WANG等认为超高压水射流辅助机械刀具破岩,破岩效率可提高40%~48%。采用超高压水射流辅助破岩能够有效降低刀具磨损、提高硬岩掘进效率,但所需水射流压力极高,使系统装备极为复杂,不仅增加了能耗,而且使系统安全性能降低。
对岩体预先施加热应力降低岩体强度是辅助破岩的思路之一。如采用激光、微波和超声振动等辅助破岩。张魁等认为激光作用后的岩石张拉裂纹增加,破岩效率得到提高。ALI等研究了微波对岩石内部应力场和裂隙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产生的热应力加速了岩石裂纹扩展和破坏。PENG等分析了超声振动钻进岩石的机理,得出超声振动辅助钻进需要的钻压小于常规方法。基于热应力预先降低岩石强度,是降低刀具受力,减缓刀具磨损的重要思路。但目前的技术破岩能耗比较高,且与TBM系统耦合设计难度和工程推广应用难度均较大。
可以看出,辅助刀具破岩技术能够工程应用的重要前提是破岩能耗低,且与TBM搭载的难度低。笔者所开展的磨料空气射流破岩技术,可用2 MPa的气体压力将磨料速度加速至130 m/s,破碎花岗岩和玄武岩等坚硬岩石的破岩能耗仅为超高压水射流能耗的1/48。在搭载TBM破硬岩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磨料空气射流高效破岩的关键是将磨料速度加速至足够高的速度,使其具有足够大的冲击动能。磨料速度和动能取决于磨料在喷嘴内部的加速过程。对于可压缩流体,采用Laval喷嘴能够更为充分的加速磨料。较好的喷嘴结构能够更好的控制流场,有利于气固能量转化,使磨料更充分加速。磨料的加速阶段主要在喷嘴收缩段、扩张段和自由流场中完成,其中扩张段和自由流场是磨料加速的主要阶段。但目前的喷嘴结构尺寸较短,导致气固能量交换时间不充分。而且,喷嘴断面多采用圆形,使磨料在岩体表面均匀分布,辅助破岩时形成的卸压缝槽过宽,磨料有效利用率低。研究适用于辅助刀具破岩的喷嘴结构,进一步将磨料加速至超声速,形成扁平状射流束,能够提高磨料空气射流破岩效率,解决TBM硬岩掘进刀具磨损严重导致的掘进效率的问题。
为此,笔者基于磨料空气射流传统Laval喷嘴结构,研究喷嘴长度及形状对气体射流流场结构和磨料加速的影响,确定适用于辅助刀具高效破岩的喷嘴结构。开展不同喷嘴结构的低压磨料空气射流破岩实验,对比分析破岩效率,得出适用于辅助刀具破岩的最优喷嘴结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为低压磨料空气射流辅助机械破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摘要
 ABSTRACT

硬岩隧道掘进刀具磨损严重、换刀频繁是限制高效掘进的主要因素,低压磨料空气射流辅助刀具破岩是突破硬岩隧道掘进技术瓶颈的可行性思路,为实现辅助高横移速度刀具破岩,提出了矩形喷嘴。矩形喷嘴能有效提高磨料在移动方向集束性,进而减小切缝宽度,提高切缝深度。为明确矩形喷嘴对磨料加速及破岩的影响规律,采用加长扩张段长度和截面近似等效设计了圆形喷嘴及矩形喷嘴;然后基于数值方法确定了喷嘴扩张段长度对气体及磨料加速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喷嘴不同断面形状对磨料加速和分布特征的影响。最后通过开展低压磨料空气射流冲蚀破碎花岗岩实验,研究了喷嘴结构和横移速度对冲蚀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断面形状喷嘴的切割效率,确定了适用辅助刀具破岩的最佳喷嘴结构。数值结果表明压力2 MPa时,加长扩张段长度,气固两相能量转化更充分,磨料加速更充分,但随着喷嘴扩张段持续加长,磨料速度提升不明显;相比圆形断面喷嘴,矩形断面喷嘴对磨料加速稍差,但仍能将磨料加速至300 m/s,且经矩形喷嘴加速的磨料在自由流域呈扁平矩形分布,有效提高了磨料在刀具横移方向的集束性。

实验表明圆形喷嘴扩张段加长,岩石冲蚀深度不断增加,当扩张段长度为145 mm时,花岗岩冲蚀深度分别为23.90、20.23 mm,扩张段长度持续加长,岩石的冲蚀深度提高并不显著。当横移速度为0.02 m/s时,喷嘴C4R1R2切割玄武岩深度分别为3.35、12.15、8.25 mm,花岗岩深度分别为5.2、14.9、11.5 mm;横移速度为0.30 m/s时,喷嘴C4R1切割玄武岩深度分别为0.8、3.0 mm,花岗岩深度分别为1.0、3.6 mm。对比喷嘴C4,和数值模拟结果相同,矩形喷嘴能使磨料聚能、磨料利用充分,切割效率较优。且喷嘴R1的切割效率最好,喷嘴结构最优。研究结论将为磨料空气射流辅助刀具破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部分图片





 1    不同圆形喷嘴结构


 2    不同矩形断面喷嘴三维结构


 3    数值模拟计算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


 4    低压超声速磨料空气射流辅助滚刀破岩系统


 5    不同圆形喷嘴轴心任意处空气射流速度分布


 6    不同圆形喷嘴空气射流速度分布云图


 7    圆形喷嘴自由流域不同断面能量转换效率


 8    不同圆形喷嘴轴心处磨料速度分布


 9    不同形状喷嘴轴心处空气射流速度


 10    不同形状喷嘴空气射流能量转换效率


 11    不同形状喷嘴轴心处磨料速度分布


 12    不同形状喷嘴的磨料在 轴面的分布


 13    不同形状喷嘴的磨料在自由流域径向的分布


 14    不同圆形喷嘴结构冲蚀花岗岩效果


 15    不同圆形喷嘴结构冲蚀花岗岩深度


 16    不同喷嘴结构定点冲蚀玄武岩、花岗岩效果


 17    横移深度 0.02 m/s 时不同喷嘴破岩


 18    横移速度 0.02 m/s 时不同喷嘴切槽深度和宽度


 19    横移速度 0.3 m/s 时不同喷嘴破岩


作者简介

刘勇,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杰出青青、中原英才-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国际采矿安全杰出青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理工大学杰出青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等奖1项。兼任《煤炭学报》第三、四届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

煤矿瓦斯灾害治理、射流理论与技术、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碳利用与碳封存、隧道与地下工程、安全评价与职业安全健康


主要成果

长期从事射流理论与技术、矿山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1)提出了低压高超声速磨料空气射流高效破煤岩技术理念,研制了低压高超声速磨料空气射流破煤岩系统装备。首创了磨料空气射流无水化增透技术,突破了低渗煤层瓦斯抽采效率低的技术瓶颈,实现了瓦斯高效抽采和利用;攻克了采掘装备刀具快速磨损和掘进效率低的难题,为TBM/盾构产业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出预混合脉冲磨料水射流破煤岩技术,研发了预混合脉冲磨料水射流破煤岩导向压裂技术和系统装备,应用于煤层瓦斯抽采、坚硬顶板治理和沿空留巷切顶等工程,解决了深地煤层瓦斯高效抽采、坚硬顶板垮落等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煤层瓦斯高效抽采,提高了采掘交替速度,保障了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来源:

刘勇李志平魏建平低压超声速磨料空气射流喷嘴结构[J]. 煤炭学报202449(3):1704−1716.


责编:王   凡
编辑:赵泽维
审核:张晓宁

  责任编辑:宫在芹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