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褐煤基硬炭微观结构调控及其储钠特性
煤炭的多元化清洁高值利用对促进我国煤炭工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煤的材料化是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利用褐煤含芳环结构、原生孔隙发达、 表面活性基团丰富等特点,通过高温炭化 (1 000~1 600 °C) 处理华亭褐煤制备出褐煤基硬炭,探究褐煤基硬炭中类石墨微晶、无定形碳与纳米孔及表面官能团等缺陷结构在高温炭化过程中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揭示炭化温度对煤基硬炭微观结构的影响,并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恒电流间歇滴定及循环伏安测试等研究不同褐煤基硬炭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探索微观结构对负极材料电化学储钠性能的影响机制及褐煤基硬炭的电化学储钠机理。
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炭化温度可实现对褐煤基硬炭中类石墨微晶、无定形碳、纳米孔、含氧/含氮官能团等缺陷结构的调控。当炭化温度为1 400 °C 时,所制褐煤基硬炭LHC-1400富含合理层间距 (0.371 nm) 的类石墨微晶,兼有适宜含量的无定形碳和纳米孔等缺陷结构,其比表面积为4.92 m2/g,且含有C—O、C= O、O—C= O及吡啶氮、吡咯氮、石墨氮等含氧/含氮官能团。该硬炭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达275 mAh/g,且在 0.2 A/g 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为111 mAh/g,经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可达 96%,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褐煤基硬炭优异的储钠性能与其不同微观结构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密切相关。硬炭中合理层间距的类石墨微晶可为Na+的快速嵌入/脱出提供传输通道,以插层储钠来提供容量;硬炭中的无定形碳、开放的纳米孔和含氧/含氮等缺陷结构可为Na+存储提供足够的活性位点,以吸附储钠来贡献容量;而硬炭中少量封闭孔则可为Na+的存储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填充储钠来提供容量。褐煤基硬炭中“吸附−插层−填充”3 种储钠方式相互协同,最终实现其高效的电化学储能。
图 1 褐煤原料与褐煤基硬炭的 SEM 图
图 2 褐煤基硬炭的 TEM 图
图 3 褐煤基硬炭的 XRD 图谱和 Raman 图谱
图 4 褐煤基硬炭的 N2 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
图 5 褐煤基硬炭的 FTIR 图谱和 LHC-1400 的 XPS 图谱
图 6 不同炭化温度下褐煤基硬炭微观结构演变的示意
图 7 褐煤基硬炭的电化学性能
图 8 褐煤基硬炭的储钠机制
邢宝林,男,中共党员,1982年10月生,湖北红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化工与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河南省煤炭清洁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其中入选ESI热点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2篇,出版著作2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先后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鄂尔多斯市高层次人才,河南理工大学“元培学者”等。
研究方向
煤基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矿产资源高值化利用
主要成果
致力于煤基碳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制备与功能化应用,提出基于煤炭原生大分子结构和煤岩有机显微组分调控煤基碳材料微观结构的学术思路。从煤及其衍生物原生结构和固有特性出发,通过结构设计、化学裁剪和表/界面化学调控等手段实现了活性炭、电容炭、石墨(烯)、碳纳米片、碳气凝胶和碳点等煤基碳材料的可控制备;揭示了煤基碳材料中石墨微晶、纳米孔道及表面化学环境等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形成机理和调控机制,研发出多种电化学储能用高性能煤基碳材料,掌握了系列可控制备方法和结构调控技术,并开发出吨级规模生产煤基电容炭的全套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为高性能煤基碳材料的研发和煤炭资源的低碳高值化清洁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来源:
邢宝林,徐巧妙,曾会会,等. 褐煤基硬炭微观结构调控及其储钠特性[J]. 煤炭学报,2024,49(4):2086−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