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构建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推进煤炭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1-22


构建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推进煤炭经济高质量发展

雷贵生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本文以陕煤黄陵矿业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案例,深入探讨通过加快构建“煤电联产、技融双驱、多元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黄陵矿业特色的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煤炭现代化产业绿色低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构建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的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从发展方式看,煤炭行业加快由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随着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煤炭加快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山西、陕西、内蒙、新疆地区集中布局,有序淘汰落后产能、释放优质产能。同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重继续下降,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由2016年的19.1%增长到2022年的25.9%,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持续下滑,由2016年的62.2%下降至56.2%,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倒逼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

2.从发展方向看,煤炭行业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国家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大力实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少人,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43个、掘进工作面1277个,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3.从发展路径看,煤炭行业加快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下,能源未来领域朝着“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快速推进,朝着“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深度替代发展,支撑煤炭相关产业持续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转型。

由此可见,煤炭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支柱性产业,建立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是未来发展方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煤炭企业现代化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十四五”时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的关键时期。按照现代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煤炭企业普遍面临新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四大束缚”:

1.资源依赖的束缚。众所周知,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单纯依靠采煤卖煤这种单一发展模式,资源枯竭就等于企业关闭。传统煤企一般重开采、轻开发,过分依赖“挖煤洗煤卖煤”的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对于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不足,产业链延伸、资源附加值提升不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另一方面重禀赋、轻管理,依赖矿井资源禀赋,产什么卖什么,产多少卖多少,忽视产品细分市场、品牌溢价、服务增值,产品普遍缺乏较强竞争力。

2.路径依赖的束缚。传统煤企普遍重主业、轻辅业,产业结构表现为一煤独大,非煤产业大多依赖煤炭主业,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靠煤炭“输血”让利来生存扩张,整体呈现出“头重脚轻”“身强腿弱”的特征,仅靠煤炭产业支撑不了企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重生产、轻生态,长期背负着高耗能、高污染的负担。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煤炭发展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求煤炭企业必须走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市场依赖的束缚。传统煤企涉及产业基本为周期性行业,与国内国际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较强,经营业绩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市场周期行情。一旦煤炭产业进入周期性下降通道,非煤产业很难形成互补支撑,抗风险能力较差。如何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对冲的产业布局,占据成本管理、效率效益、品牌价值等比较优势,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动态生存能力,努力摆脱煤主沉浮的被动循环,应对产业潮汐和市场周期,成为摆在企业面前一道必答题。

4.科技人才的束缚。人才与科技是支撑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传统能源企业多为传统密集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研发投入比例和职工参与度不高,科研项目大多数依赖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受地理位置偏远和发展环境等综合因素, 高、精、尖的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短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不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较突出。

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是煤炭企业主动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大势、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转型升级、构筑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的路径

黄陵矿业是陕煤集团所属核心骨干企业之一,成立于1989年。经过34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煤炭、电力、铁路、建筑建材等产业多元互补、循环发展的大型现代能源企业。

近年来,公司抢抓国家能源革命转型机遇,聚焦煤炭企业四大束缚,加快构建“煤电联产、技融双驱、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延伸的转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从单独实体经济向实体与金融投资兼顾的转变,助推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1.以煤电联产为支撑,锻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抢抓能源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坚持走煤电联产一体化发展道路,推进与新能源多能互补,切实巩固核心竞争力,提高风险抵抗力。

——立足三个领先,做精做优煤炭产业以“产量稳、用人少、效率高、成本低、利润好”为目标,全力打造一流安全高效绿色生产矿井。一是优化生产工艺,保持效率领先。持续优化生产布局,完善“六大”系统,落实“一优三减”和“三优两提高”,探索实践110工法、超宽工作面、井下充填等工艺,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二是加大装备投入,保持硬件领先。全面推进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建设,推广应用智能开采、智能掘进技术及辅助系统智能化,一、二号煤矿及选煤厂通过国家首批智能矿井验收,达到II类高级、II类中级标准,双龙、瑞能煤业按照国家III类中级标准完成建设,减少岗位用工519人,最大程度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真正实现了减人、提效、增安。三是放大资源优势,保持品牌领先。发挥黄陵煤的煤种优势,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优化产品结构,细分产品类别,落实网上竞拍,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了吨煤利润最大化。

——突出优势互补,做强做大电力产业。构建“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智能、高效益)的智慧型电力产业,形成煤电优势互补、产值平分秋色的新局面。一是加强现役机组管理。通过智慧电厂升级改造,2×300MW矸石电厂两台机组跨入全国同类型优胜机组行列,能效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二是规划建设新电厂。2×660MW电厂实现双机双投,2×1000MW电厂项目正在采空区治理,9月份开工建设,争取2025年建成投运。同时按照“关小上大”的原则,再争取一个2×1000MW电厂,正在编制可研报告,争取明年取得路条。三是发展瓦斯发电、光伏风电产业。建设3座瓦斯电厂,每年消耗利用瓦斯5440万方,发电9015万度,减排二氧化碳约48万吨。矿区6MW光伏建成发电,安塞300MW光伏发电项目预计8月份建成并网,计划今年在吴起、洛川、志丹等地再争取1300MW新能源指标,建设额定容量50MW/100MWh陕湖一期配套共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到“十四五”末,公司电力装机总容量预计达到8000MW,形成集“矸电、煤电、绿电、储能”为一体的电力发展新格局。

2.以技融双驱为引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依托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坚持科技驱动,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以建设“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取得“8个全国第一”:2014年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017年建成全国首个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大采高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2018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薄、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全覆盖矿区;2019年首次发布煤炭行业智能化开采技术标准;2020年建成全国首个透明地质精准开采工作面;2020年建成全国首个复杂条件下智能掘进机器人;2021年首创全国独有的AI+NOSA智能风险管控系统;2022年国家首批煤矿安全智能开采重点实验室落户黄陵,智能化水平行业领先,成功承办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5年来累计发布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8项,完成科技项目95项,其中国际领先6项、国际先进8项。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煤矿安全智能重点实验室、陕西秦创原等平台,联合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将智能技术优势转化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推进产融结合,积极进军金融领域。公司依靠实业背景和积累,成立基金投资公司,对内支持内部现有的新技术产业转化,对外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培育新产业。按照“四先四后”投资战略,即先财务投资,后战略投资;先参股型投资、后控股型投资;先行业聚焦投资、后围绕产业链扩大化投资;先基于参股企业深入研究行业,后对行业优秀企业并购重组。瞄准新能源、新基建等新经济领域,积极布局细分行业跑道上的头部企业,跟踪产业发展的方向、技术、速度,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完成2个项目投资,取得浮盈2亿元的资本收益,推动公司由实体经济向金融投资的跨越发展、蝶变转型。

3.以多元发展为抓手,构建循环经济新格局

抢抓进军新领域的关键期,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破解煤炭企业“资源枯竭=企业关闭”死扣,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延长补强循环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煤炭开采洗选—煤泥煤矸石煤矿疏干水发电—粉煤灰制砖制水泥”的产业链。煤矸石电厂每年消化煤矸石、煤泥等劣质资源260万吨,利用井下疏干水200万方。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和灰渣,形成1亿块免烧砖和100万吨水泥。二是“煤炭开采洗选-精煤炼焦-焦炉煤气制甲醇-甲醇驰放气制合成氨”的产业链。年产260万吨焦炭、30万吨甲醇、10万吨合成氨和10万吨化产,每年可消化洗精煤120万吨。三是“煤炭开采-燃煤发电-电力外送”的产业链。主动融入“西电东送”“陕电外送”战略,2×66MW电厂作为陕北至湖北特高压输电线路重要电源支撑点,2×1000MW电厂作为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重要电源,配套发展光伏、风电发电和储能项目,通过发展新基建、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助力零碳转型。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制造。充分发挥矿区公路铁路交通便捷、煤电联产电价等优势,规划建设10万吨工业硅、10万吨多晶硅、20GW单晶方棒+10GW单晶硅片和20GW电池片+20GW光伏组件以及配套辅助工程的硅基新材料项目,目前取得政府备案书,争取2028年前光伏产业链建成投运。项目建成后实现首尾相连、互为源头,通过直供电方式将电厂发电用于硅基新材料制造。即便是电网限电,机组也可以根据硅基新材料需求开机满发多发,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将来围绕工业硅还可以再延伸两条高端产业链,一条由工业硅—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半导体—到电子芯片的半导体产业链,另一条由工业硅—有机硅—到硅油硅橡胶硅树脂氯硅烷有机硅产业链,用于航天军工、医疗建筑汽车等高端领域,提高资源附加值,推动由低端向高端产品蜕变转型。

四、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1.经济效益屡创新高。通过构建“煤电联产、技融双驱、多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16年-2022年,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屡创历史新高,产值由51.5亿元提升至225亿元,利润由12亿元提升至10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由9.2%提升至22.06%,总资产报酬率由6.17%提升至21.3%,销售(营业)利润率由14.93%提升至42.39%,成本费用利润率由18.52%提高至73.26%,资产负债率由52.97%降低至26.97%,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优秀水平。

2.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煤炭产业“两千万吨、全智能化”的目标全部实现,全员工效由17.88吨/工提升到23.76吨/工,回采工效由每工78吨提升到112吨,掘进工效由每工0.24米提升到0.35米。新建电厂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电力产业实现扭亏为盈,多元产业销售收入比例大幅提升,提高了产业产品附加值,有效对冲煤炭价格周期性波动风险,助推公司实现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产业、由低端向高端产品、由实体经济向金融投资的跨越转型。即便将来煤炭资源枯竭,还可通过外购煤发电,新能源、硅基新材料等多元产业以及金融投资来支撑企业发展,彻底解开煤矿“资源枯竭=企业关闭”的死扣。

3.职工素质稳步提升。通过产业吸引、项目带动,实施职工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提升工程”,培养了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队伍,涌现出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符大利、首批煤矿智能化专家等一批先进典型。5年来取得国家专利470项(发明专利48项),技师、高级技师、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增加42%、130%、59%,大专以上学历由50%提高至59%,中级以上职称人数由4.38%提升至7.81%。

4.矿区面貌焕然一新。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化产业路子,将一座“煤城”建设成了“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的宜居小镇,人心齐、干劲足,产业优、效益好,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黄陵矿区成为全国煤炭行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黄陵矿业以构建“煤电联产、技融双驱、多元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全力打造千亿级企业目标,实现了黑色资源、绿色发展,高碳产业、低碳运行,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简介:雷贵生,男,汉族,1962年8月生,陕西澄县人,中共党员,199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矿业学院采矿专业毕业,本科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陕煤集团总经理助理,黄陵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辑:吕晴)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论文标题: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ALGAL BIOMASS IN ERHAI LAKE AND IT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MPLICATIONS(洱海水质和藻类生物量的...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