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对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算,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刻画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中介机制,为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度转型,形成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参考,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长按二维码下载全文
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的经验证据
作者:张宝凤1,2,金刚1,2,张金锁2,3,许建4
单位:1.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2.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3.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4.西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数字技术的颠覆性突破可推动生产力实现质态跃迁,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出发,系统分析数字技术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机理,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测度指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刻画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在构建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保证了结论的有效性;机制分析表明,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区域和沿海区域,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更加显著。上述发现揭示了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影响特点以及内在传导机制,拓展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素配置效应
结论
在分析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以我国2012—2022年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刻画数字技术发展水平,探究了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与异质性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催生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发展 1%,会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0.158%,在考虑内生性以及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
2)数字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主要有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素配置效应。
3)从区域异质性来看,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区域和沿海区域,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为探究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证明了数字技术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启示
1)加快数字技术发展,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加大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快完善有关数字技术创新的网络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减少数字基础设施接入成本,建立健全面向企业的工业互联网等公共服务体系,进而降低企业开展数字技术研究开发的门槛,扩大数字技术的覆盖面。在未来,地方政府应高度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引导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优先应用于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
2)增强创新活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要素资源配置对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传导作用。鉴于数字技术可通过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素配置效应间接催生新质生产力,政府管理部门需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避免因高风险、低保障出现的“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现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效率,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构建产业链和供应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顺应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以充分释放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贡献能力。优化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规律的要素配置方式,加强要素市场化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3)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各省需结合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经济现状,探寻适宜的发展路径。具体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应把握发展先机,加速前沿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实现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内陆省份则应提高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东部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区域联动,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提升。
部分图表

图1 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机制

图2 数字技术的基本词汇构成

图3 2022年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程度
表1 新质生产力测度指标

表2 创新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表4 数字技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GMM估计

表5 稳健性检验

表6 基于区域划分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7 机制检验结果

作者简介
张宝凤,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与管理。
通讯作者

张金锁
《煤炭经济研究》副主编
张金锁,管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现任陕西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安大学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三秦学者”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管理者”称号。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煤矿风险与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企事业委托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大部分成果被企事业单位采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 SCI、SSCI、EI收录4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
引用来源
张宝凤,金刚,张金锁,等.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的经验证据[J].煤炭经济研究,2025,45(1):11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