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本文边际贡献在于:①率先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系统全面地测算了中国省级层面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水平,为及时有效评价和科学比较不同地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状况提供了有益参考和范式支持。具体而言,本文选择了20个合适的指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得出了2015—2022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②从研究视角上看,创新性地从两大维度,即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五大要求和源网荷储四大环节,梳理了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在双重维度下的具体表现,以科学评价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当前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了可行的发展着力点。③基于综合指数,首次刻画了各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地区差异的表现、来源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剖析地区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化,明晰了地区间差异的扩大态势,并强调了协调地区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差异的重要性。



长按二维码下载全文
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及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孙传旺,左旭光
单位: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科学系统评价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状况是先立后破推动新时代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基于2015—2022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面板数据,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五大要求和源网荷储四大环节,采用熵权法测算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和核聚类方法评估了区域差异的表现、来源以及分布演进。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各地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水平均稳步增长;实现清洁低碳和供需协同要求,以及推动电源侧和电网侧发展,是增长的主要动力;区域差异呈现出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取代区域内差异成为差异的主要来源。满足灵活智能要求、实现负荷侧及储能侧发展将成为未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的关键力量。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指数评价体系;五大要求;四大环节;区域差异
结论
全面体现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和灵活智能要求,基于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和储能侧不同环节,本文选取了20个详细指标,构建了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了2015—2022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并从五大要求和四大环节两个维度,解构了不同维度下子系统指数的发展趋势及简要分布状况。为了明确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计算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的Dagum基尼系数并对其进行分解,明晰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的动态分布,并基于核密度方法刻画了全国以及各个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差异的分布演进状况。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研究期间内,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但呈现出明显的持续增长态势。具体来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均值从2015年的0.099 8增长至2022年的0.209 7,增长幅度达110.12%,增速迅猛。从五大要求维度上看,清洁低碳和供需协同要求是目前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关键要求,而灵活智能要求的贡献稳步提高。从四大环节维度上看,电源侧和电网侧始终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储能侧要求的贡献稳步提高。
2)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区域差距有所拉大,区域间差距取代区域内差距成为关键因素,不同区域内省级行政单位的发展差距呈现出明显分化。从地区差距及其动态分布上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距逐步提高,东北地区的区域内差距明显下降;而中部地区区域内差距稍有下降后又较快提升。
建议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新时代完善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求。目前,我国新型电力系统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7.3亿kW,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4.7%,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 852万kW,较2023年底增长约86%;在电网建设方面,截至2024年8月底,国家电网已建成特高压工程35项,在建特高压工程14项。新形势下,可再生能源消纳依旧严峻,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调控技术和网络安全亟待升级等新挑战,也要求加快构建完善新型电力系统。面向新时代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提高全国范围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水平,协调保障区域新型电力系统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保持清洁低碳和供需协同要求所提供的发展动力,着力强化安全充裕、经济高效和灵活智能水平。目前,针对五大要求,清洁低碳和供需协同已得到充分关注,并取得了相当瞩目的发展成绩,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安全充裕、经济高效和灵活智能的要求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仍有较大潜力。未来继续推动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务须围绕上述三点要求重点发力,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数智化水平。
2)保障生产侧和输配端清洁低碳高效稳定发展的同时,强调高水平需求响应和灵活化储能建设。当前,我国负荷侧整合和储能侧配置才刚刚开始发力。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完善,需要组合强化负荷侧和储能侧的安全经济灵活智能要求。建立负荷侧灵活调节资源库,加快负荷型虚拟电厂的建设和调配,充分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探索建设、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 完善新能源发电和储能设备的高水平组合机制。强化源网荷储组合建设,促进各个环节均衡发展。
3)依托各地资源能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间均衡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虽存在明显的区域间差异,但若盲目推动相同的发展规划,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调度紧张状况。各地务须锚定五大要求和四大环节,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推动和构建符合本地状况的新型电力系统,查缺补漏,实现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均衡发展。
部分图表

图1 2015—2022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图2 2015—2022年五大要求子系统构成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的具体状况

图3 2015—2022年四大环节子系统构成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的具体状况

图4 2015—2022年五大特征子系统指数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图5 2015—2022年四大特征子系统指数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图6 2015—2022年中国不同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7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总体差异及区域内差异

图8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区域间差异

图9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不同来源的贡献情况

图10 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

图11 四大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
表1 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09)
作者简介

孙传旺
《煤炭经济研究》编委
孙传旺,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被评为2020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福建省高层次人才A类,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中国高被引学者。
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政策、碳中和发展领域研究。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 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能源环境管理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理 事、国际期刊Energy Economics 副主编等职务。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青年项目1项,以及省部级委托课题40余项。累计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Regional Science &Urban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100余篇,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出版学术专著4部。被评为环境科学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 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
引用来源
孙传旺,左旭光.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及区域差异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25,45(1):122-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