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以下简称“安全学科”)是研究人类生产及生活过程中事故、灾难的发展机理和规律及其预防与应对的科学体系。研究对象为工业生产、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各种事故、灾难。
安全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事故、灾难的孕育、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预防、控制、应急等技术原理和方法,后果及其影响分析、防控方法优化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近年来,安全学科逐步面向公共安全的大学科发展,概括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个方面。
日前,范维澄院士、袁亮院士等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结合学科发展的自身特点和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向公共安全“大安全格局”发展的目标,梳理出7项应加强的优势方向、7项需培育的发展方向、5项应促进的前沿方向、6项鼓励交叉的研究方向,并凝练出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和4项“中长期”(2035)优先发展领域。给出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发展与国际合作前沿的具体方向。研究成果于2月16日在《中国科学基金》以《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为题进行了网络首发。中国矿业大学周福宝教授为通讯作者。
安全学科的发展特点表现在:“复杂性”成为面临的严峻挑战、“新技术融合”成为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多领域交叉”成为必然趋势。
安全学科“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优先领域
(1)完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标准理论与人才培养体系,并逐渐被世界各国采纳。
进一步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初步建成科学合理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安全人才的需要。优化合并或新建相关的学科方向,推动安全学科的持续创新发展。建设完成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应急与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等方向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形成15~20个创新研究群体,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及其他科研院所形成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建设完成一批适用于各行业安全相关的技术、管理标准。
(2)产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原始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从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综合应急、安全防护上,在地下空间生产与利用、生产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成熟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产出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大科研成果:建立跨区域大尺度火灾动力学理论与防控方法,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的关键理论及技术,建设国际一流的生产过程安全综合保障技术平台,形成公共安全智能防控理论与技术。在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综合保障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构建安全技术体系,建立突发事件条件下地下空间灾害演化平台,形成公共安全生命线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城市公共安全防护与应急进入智慧化阶段。
(3)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30~50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加强人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
(4)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基地,科研条件显著改善。
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研究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建立8~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水平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基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另外,我国目前安全科学的研究已走向跨部门、跨专业、跨地区的联合模式,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提高安全科学领域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金支持。
引用格式:范维澄,苗鸿雁,袁亮,周福宝,张来斌,刘乃安,钟茂华.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J/OL].中国科学基金,2021(06):864-870[2022-02-16].[https://doi.org/10.16262/j.cnki.1000-8217.2021.06.003]
“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学科应加强的优势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学科应扶持的薄弱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学科应促进的前沿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学科鼓励交叉的研究方向
“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
“中长期”优先发展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