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5期|“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四)拟定于2022年4月24日上午举行,本次分享会将围绕“煤矿机电与智能化”,邀请张强教授、鲍久圣教授、王学文教授、程德强教授、张锦旺副教授与大家分享相关成果,敬请期待!
一、线上观看地址
手机端观看方式:微信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可直接观看直播
电脑端观看方式:https://k.cnki.net/CInfo/Index/18104
观看提问:观看大讲堂直播活动,可发送弹幕向专家提问,每位专家均将在提问环节回答相关问题。
二、主讲人简介
张强,1980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荣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基金2项、其他省部级及企业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 检索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国家专利12项、国家PCT专利12项,起草国家能源行业技术标准5项。
鲍久圣,男,1979年9月生,安徽桐城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智能运输领域22人之一),第五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山机电与辅助运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矿山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家,《Journal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Research》编委,《煤炭学报》青年编委;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4项省级人才计划,多次作为行业专家接受CCTV采访和杂志专访;作为客座编辑组织策划了《煤炭学报》首期“煤矿智能化”专题和《Energies》期刊“Intelligent Coal MiningTechnology”特刊,应邀在山西省智能煤机装备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山东能源淄矿集团第九次科技创新大会等重要会议以及各大矿业集团“煤矿智能化”专题培训班上作学术报告已达30余场次。
研究方向:矿山运输及其智能化
主要成果:主要致力于矿山智能运输与无人驾驶技术研究,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国家级3项、省部级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76篇),出版《采矿运输技术与装备》等著作4部,参编国家标准《GB 50431 带式输送机工程技术标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山机械词条》,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第一发明人42件),获省部级科技和学术奖励10项(排名前五9项),指导研究生50余人。
王学文,工学博士,力学博士后,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煤矿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煤炭机械工业综采装备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智能化与新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电一体化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山西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煤炭学报》青年编委。山西省“三晋英才”,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131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合作项目约2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1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发表论文80余篇等。
研究方向:煤机装备设计理论与信息化技术
主要成果:将数字孪生、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综采装备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深度融合,提出了面向综采装备的虚拟智能监测理论框架,开发了应用系统;提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CAD+VR”虚拟装配与仿真方法,设计开发了面向煤机装备的虚拟现实装配技术与系统,为煤机装备协同设计资源实时互动与有效配置提供了解决方案;针对煤岩散料与煤机装备间的耦合行为,提出了刚散耦合力学模型建立方法和耦合效应分析路径,为煤机装备刚散耦合接触件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德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智能检测与模式识别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矿山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入选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煤矿智能化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和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项目2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EEE CSVT和煤炭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项,其中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在矿井智能化升级改造中推广和示范应用,得到中国煤炭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
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煤矿智能化与信息处理
主要成果:提出不均匀曝光和弱光降质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实现巷道特殊电磁环境和照明环境的图像质量增强和高质量视频获取,为基于视频的矿井智能化业务提供技术支撑;提出煤矿关键场景安全隐患的视频实时动态分析及轻量化识别方法,发明并研制了矿用边缘计算图像智能分析装置和AI识别系统,实现矿井工业生产视频图像的人工智能分析和机器视觉识别,促进了视频大数据和煤矿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应用。提出煤矿巷道场景跨域作业人员重识别方法,实现基于跨视域图像内容关联分析的井下人员安全态势的全面精准感知,为全矿井跨视域人员的作业行为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张锦旺,男,副教授,博士(后),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2年获重庆大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学位,2019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纵向项目。相关成果获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排名4, 5, 11, 15),二等奖9项;在《煤炭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放顶煤开采基础理论与应用》学术专著1部(排名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
研究方向: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
主要成果:主要致力于厚煤层综放开采煤矸混移规律及自动识别方面的研究,修正了考虑不同顶煤块度级配的煤岩分界面理论方程,开发了端头逆序放煤等提高复杂条件顶煤回收率的新工艺;针对难辨别煤矸种类,提出了“液体介入+红外检测”的新思路,为复杂条件综放开采资源回收率提高和智能绿色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