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5月14日线上直播:矿山岩石力学(《煤炭学报》“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

2022-05-11   来源:煤炭学报

  【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7期】| “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六)拟定于2022年5月14日下午举行,本次分享会将围绕“矿山岩石力学”,邀请余伟健教授、杨科教授、李桂臣教授、陈彦龙研究员、马丹教授、蒋力帅教授、张庆贺副教授与大家分享相关成果,敬请期待!


 1652260012997602.jpg 

  一、线上观看地址

  手机端观看方式:微信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可直接观看直播

  电脑端观看方式:https://k.cnki.net/CInfo/Index/18354

  观看提问:观看大讲堂直播活动,可发送弹幕向专家提问,每位专家均将在提问环节回答相关问题。

  

  二、主讲人简介

  

1652260070416556.jpg

  余伟健,江西都昌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湘江学者),湘潭市优秀专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人才。担任《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矿业工程研究》等杂志编委,《煤炭学报》杂志青年编委,《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科学技术》杂志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采矿岩石力学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和“国际矿业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主要从事深部岩石力学与围岩控制、地下空间与隧道工程、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SCI收录80余篇,F5000领跑论文1篇;出版专著2部,编写教材2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和企业合作等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

 

  1652260104811150.jpg

  杨科,1979年8月生,四川泸州人。现任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安徽省115创新团队负责人、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致力于深部开采多场演化及致灾机理、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防控、煤与瓦斯共采、煤炭安全绿色智能精准开采等方面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提出了深部高应力煤层群开采演化失稳模式、多源多灾害风险判识与预警方法、煤基固废绿色充填方法,解决了深部复杂条件高瓦斯煤层群安全精准开发与绿色充填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安徽、山东、江苏、陕西、内蒙古、宁夏等我国主要产煤省区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安全、经济、技术效应。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八)、省部级一等奖3项(排名第四、第五、第六)、省部级二等奖5项(排名第一、第三、第三、第三、第八);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参编)教材5部、专(合)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EI检索30余篇;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荣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652260184470234.jpg

  李桂臣,男,1980年9月出生,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国家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学科青年学术带头人与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智能掘进、地下空间工程等科研方向的研究工作。学术兼职: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个人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常务理事,采矿岩石力学分会常务理事,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个人会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矿山建设与支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青年编委,《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编委,《水利水电技术》特邀编委,《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青年学术委员,《煤炭科学技术》青年委员会委员会,获全国煤炭行业青年科技奖,绿色矿山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煤矿支护优秀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30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7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教材4部,参编教材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等奖励20余项。

  

  1652260213633879.jpg

  陈彦龙,男,1982年4月生,河北承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3年博士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主要从事采动岩体力学、边坡稳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2项。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制定国家能源行业标准2项。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担任《煤炭学报》中英文期刊青年编委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中青年编委。

  

  1652260249964995.jpg

  马丹,男,1988年4月生,四川天全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青年、面上、优青各1项),博士后特别资助、一等面上各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5篇,他引1272次,H指数26;发表中文卓越EI期刊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省部级奖励4项。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采矿岩石力学分会常务理事,《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Water》等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岩体渗流力学;突水灾害防控;热煤协同开采

  主要成果:致力于岩体渗流力学与突水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发明了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完整岩石渗流试验方法,建立了损伤表征非线性渗流灾变失稳判据;提出了从“颗粒迁移”角度测试导水构造岩体冲蚀效应,攻克了导水构造岩体活化突水过程的定量表征难题;构建了以充填开采临界等价采高控制法和侧壁局部注浆加固法为核心的导水通道控制方法体系,并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652260289196079.jpg

  蒋力帅,1989年2月21日生,江苏南通人,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主任助理、矿山空区灾害与塌陷地治理“111”引智基地秘书长。先后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矿业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科研与教学奖励,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采矿岩石力学分会理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Technology》科学编辑、《煤炭科学技术》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高水平SCI检索论文40篇,25篇发表于JCR一、二区期刊,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发表《煤炭学报》等EI检索期刊论文9篇,出版专著2部;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励8项。

  研究方向:矿山岩体力学、巷道围岩控制原理与技术、深部煤矿动力灾害机理与控制

  主要成果:致力于复杂裂隙岩体力学与深部裂隙围岩失稳机理与控制领域的研究。建立了基于GSI指标的围岩裂隙程度—模量劣化的定量关系,构建了连续介质、工程尺度数值模拟中岩体破裂劣化的模拟方法;基于采空区垮落带压实承载过程的力学特性与裂隙带岩体的破断劣化特性,提出了采动应力场与覆岩两带耦合模拟方法;揭示了煤巷顶板基础刚度效应及其主控因素,提出了“控帮护巷”支护原理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致力于采用砂型3D打印技术进行裂隙岩体力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复杂裂隙岩体试件制备的难题,开展了“材料—成型—处理”全流程工艺及参数优化、工程岩体裂隙—劣化效应、动静组合作用下类岩石力学特性、裂隙岩体锚固强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1652260327939224.jpg  

  张庆贺,男,1988年7月16日生,山东济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15团队”带头人助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成员,安徽理工大学“三青”人才工程人选。担任安徽省非常规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在《煤炭学报》、《Rock Mechanics andRock Engineerin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篇论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3项。

  研究方向: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裂隙岩体力学、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基础理论

  主要成果:致力于煤矿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研究,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的灾害多元监测信息分析判识技术,参与构建了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建立了煤矿复合动力灾害远程监控预警平台,在陕西彬长等矿区示范应用。在煤矿动力灾害理论方面,首次开展了大尺度真三维石门揭煤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试验,获得了灾害前兆信息,为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基础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沉陷区-地下硐室群的抽水蓄能电站构建模型,正在进行水下裂隙岩体破裂机理和智能监测方法研究。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从膜分离技术在沼气脱碳、烟气碳捕集方面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本文:1介绍了CO2膜分离技术原理、CO2膜材料研究现状;2梳理整理了膜分离技术用于沼气脱碳及烟气...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