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5月15日线上直播:能源“碳”路(《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8期)

2022-05-12   来源:煤炭学报

当前,“双碳”目标已对煤炭行业整体技术布局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煤炭行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用系统思维谋划、从多个方面统筹未来煤炭科技发展路径,全面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向纵深发展。

  

  为此,《煤炭学报》编辑部拟在【煤炭学报大讲堂】开展系列活动,旨在系统报道煤炭行业“双碳”目标下的最新科技成果。2022年5月15日上午,【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8期】:能源“碳”路(一)将依托《煤炭学报》2022年第4期录用的相关文章,邀请李树刚教授、桑树勋教授、陈浮教授与大家分享最新学术见解,同时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秦勇教授作为主持人与3位报告专家互动交流,敬请期待!


  1652334182365212.jpg

  一、线上观看地址

  手机端观看方式:微信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可直接观看直播

  电脑端观看方式:https://k.cnki.net/CInfo/Index/18365

  观看提问:观看大讲堂直播活动,可发送弹幕向专家提问,每位专家均将在提问环节回答相关问题。

  

  二、主持人简介

  

1652334214547878.jpg

  秦勇,博士,教授,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长期事煤炭、煤层气、煤系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含一等奖8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教材2部;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其中,1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有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0余篇论文入选F5000计划。培养博士生70人、硕士生67人,指导博士后30余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野外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任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目前兼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委会、矿井地质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绿色勘查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以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煤炭学报》《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等10余家刊物编委。

  

  三、主讲人简介


  1652334241716288.png

  李树刚,男,1963年4月24日生,甘肃会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矿井瓦斯防治、采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仪器专项、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发表科技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煤与甲烷共采学导论》等专著5部,主编《灾害学》《安全科学原理》等教材11部。

  研究方向:矿井瓦斯灾害防治

  主要成果:创新了采动裂隙椭抛带理论,提出椭抛带瓦斯抽采技术,揭示出煤岩瓦斯非线性失稳机理,创立了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煤与瓦斯安全共采理论与技术体系。成果在十余个矿区应用,为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1652334258797922.jpg

  桑树勋,男,1967年11月生,河北唐山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校交叉学科分学术委员会主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煤炭绿色勘查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碳中和与资源综合利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岩分会副主任、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碳中和创新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CCUS专委会主任。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主持科研项目9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中和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1项等重要研究项目10余项。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10项。授权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

  研究方向:碳中和地质技术与CCUS(CO2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甲烷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生态地质及矿区降污减碳协同控制)、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煤层气、煤系气勘探与开发)、煤系战略性矿产与沉积地质

  主要成果:致力于碳中和地质技术、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煤系战略性矿产与沉积地质等的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探索建立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知识框架,构建了二氧化碳地质存储与煤层气强化开发有效性评价理论方法,研发形成了高阶煤煤层气井增产提效地质理论与地质适配性工程技术,建立了煤系叠合型气藏成藏与开发地质模式,开拓了构造煤原位煤层气应力释放高效开发新领域,积极探索了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储层改造新技术。在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煤基CCUS全流程技术等方面,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可推广、可工程化技术,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学术和应用价值突出,为我国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和煤基CCUS集群化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652334276568991.jpg

  陈浮,男,1974年12月12日生,江苏射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碳交易、监测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自然资源部科技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50余项,获得绿色矿山科技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Chemosphere》、《煤炭学报》、《土壤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担任《BIOCHAR》、《Carb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青年编委,《工业安全与环保》和《节能》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低碳利用技术;CO2减排与碳管理

  主要成果:致力于矿区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土地低碳利用和CO2减排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揭示了黄土高原开采沉陷、损伤与土壤-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矿区土壤污染电化学-植被-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体系;在CCS-EOR监测与评价方面获得多项专利,提出新的监测方法体系,建立了第一个CO2泄漏大田模拟实验平台系统,取得明显创新性成果,为CCS驱替开采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从膜分离技术在沼气脱碳、烟气碳捕集方面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本文:1介绍了CO2膜分离技术原理、CO2膜材料研究现状;2梳理整理了膜分离技术用于沼气脱碳及烟气...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