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刘峰:推动传统能源科学转型,缓解缺电困境

2022-10-26   来源:环球时报

  推动传统能源科学转型,缓解缺电困境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 刘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结合今年夏天个别省份遭遇缺电困境。彼时有一种声音认为,缺电的原因之一是当地能源转型步子“太快”,以至于出现极端天气时,能源供给安全难以保障,可以考虑新建部分燃煤电厂。事实上,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如何实现科学化的能源转型才是应该着力的方向。在这方面,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成为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桥梁,逐步由基础能源向保障能源、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为非化石能源的高质量跃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面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煤炭行业需要加快煤炭产业数字化步伐,加速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力推动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煤矿分布地域广泛,地质条件差异较大,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都有可能发生,部分煤矿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的难度极大。我国煤炭生产方式经历炮采、普通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开采,目前正在向智能化开采发展。但作为传统的工业领域,煤炭产业数字基础相对薄弱,数字转型和智能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数字化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也是构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煤炭产业数字化正是要推动煤炭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海量集聚的数据作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为智能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煤矿智能化正是将AI、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

  

  与传统制造业加工对象不同,矿山开采时开采地质体的性质与结构尚不完全明晰,生产过程必须能够充分预测、预判和预警,因此对智能化的要求很高。煤矿丰富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包括隐蔽致灾因素的探查、危险环境因素的预警、采掘现场的设备联动、机电硐室等场所的自动巡检等。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集、治理、分析、运用现场各类设备产生的数据,可实现设备智能联动以及安全生产监测等场景应用。

  

  从发展趋势看,煤矿智能化正向智能系统化、数字平台化、设备集群化方向发展,并向包括勘察、设计、建设、开采、洗选、运输、利用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延伸。过去很多煤矿在做虚拟化,虽然各个系统集中在一起,但是系统之间依然相互割裂。基于云的数字平台可将数据和接口标准化,就像是一座智能化的大型超市。部分大型煤炭生产企业采取两层云的架构,处于中心位置的集团云,承载公司级生产和安全监管、全局态势及应急指挥等业务;各个煤矿的边缘云承载了煤矿和选煤厂生产、监控类业务。

  

  夯实煤矿数字化发展基础,首先要加强数字化技术创新、标准研制、检测验证、工业数据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煤矿数字化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生产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其次要加强煤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有序推进5G等先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还要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聚焦数据的采集、清洗、聚合、分析等环节,打破技术和协议壁垒,实现互通互操作,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探索面向业务应用的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作者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从膜分离技术在沼气脱碳、烟气碳捕集方面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本文:1介绍了CO2膜分离技术原理、CO2膜材料研究现状;2梳理整理了膜分离技术用于沼气脱碳及烟气...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