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机构联合编撰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22-2023)》(简称《油气产业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2022-2023)》(简称《低碳经济蓝皮书》)、《成品油与新能源发展报告蓝皮书(2022-2023)》(简称《成品油与新能源蓝皮书》)和《中国天然气行业年度运行报告蓝皮书(2022-2023)》(简称《天然气行业蓝皮书》)在京发布。
“4本能源蓝皮书是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全视角研究和分析中国乃至世界能源产业链发展现状和趋势展望的深度报告。”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王志刚称,研究团队通过观察分析2022年中国乃至世界能源市场变化,为业界提供一个关于油气市场演进的全景式、立体式图景。
《油气产业蓝皮书》:我国油气产量双增,油气进口量双降
《油气产业蓝皮书》称,2022年,我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4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2万亿立方米;原油产量2.05亿吨,同比增长2.9%,重回2亿吨“安全线”;天然气产量2201亿立方米,同比增速6.07%,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进口原油50828万吨,同比下降0.9%,原油对外依存度降至71.2%;进口天然气10925万吨,同比下降9.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降至40.2%。油气产销呈现“两增两减”态势。预计2023年我国油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原油产量坚守“2亿吨+”安全线,天然气产量超过2350亿立方米。
该蓝皮书显示,2022年,国际油价全年均价为99.04美元/桶,呈高位震荡后逐步回落态势,年底基本回吐年内涨幅。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刺激了供给端投资热情,全球油气产储量总体呈小幅增长态势。2022年,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406.9亿吨,同比增长1.3%;全球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211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全球石油产量为43.49亿吨,同比增长2.8%;全球天然气产量为4.25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4%。受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等因素影响,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增幅放缓,同比增长215万桶/日,至9980万桶/日,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天然气消费降至4.01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8%。预计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达1.019亿桶/日,时隔4年再度恢复疫情前水平;全球天然气需求量为4.13万亿立方米,增速回升至0.8%。预计2023年全球油气产量继续小幅增长,其中美国油气产量将延续大幅增长态势,而俄罗斯油气产量降幅可能超过2022年。
《低碳经济蓝皮书》:我国成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
《低碳经济蓝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2年,国家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
该蓝皮书指出,新时代十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202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以碳价机制促进低碳转型效果初显。截至2022年,我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从时间维度来看,2022年各试点区域碳价相比2021年都有所上升。从地域维度来看,北京碳价处于全国最高位,其次为广东,福建碳价处于最低位。2022年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已顺利结束,2023年市场迈入了第三个履约周期。伴随着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碳价或将继续上涨。
《成品油与新能源蓝皮书》:汽柴油价创新高,可再生能源发展快
《成品油与新能源蓝皮书》称,2022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石油消费同比下滑,原油与石油对外依存度双双回落,但成品油消费量呈渐进式复苏态势。全年中国成品油消费量3.45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汽油同比下降4.6%,柴油同比增长11.8%,航空煤油同比下降32.4%。在全球大宗商品上涨推动下,2022年中国汽柴油价格均创2015年以来的新高水平,汽柴油价格全年波动率37.8%、37.4%。预计2023年我国成品油需求恢复性上涨,同比增加9.1%。随着新增产能不断投放,预计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产量反弹,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在新能源方面,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3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较2021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该蓝皮书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生产和销售将实现稳定增长。油气产业将加快推进电气化进程,通过生产用能“电代油”“电代气”,能够置换出一定规模油气产品,提高行业自产油气商品率,增加对外供给能力。按当前国内油气产量水平,如果将终端用能电气化率提升至30%,相当于新增一个年产1100万吨油当量的大油田。
《天然气行业蓝皮书》: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下降,未来仍看涨
《天然气行业蓝皮书》显示,受新冠疫情、进口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2022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7%。相较于2021年,消费总量减少了63亿立方米,工业和发电用气受冲击最大,发电用气为历史首次负增长。中长期来看,中国天然气消费有望在2023年出现恢复性正增长。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呼声日益高涨,氢能在改变能源体系方面被寄予厚望,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将加速低碳、零碳转型,数字化在油气产业链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该蓝皮书认为,纵观人类用能历史,在完成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的两次能源转换,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换新阶段,以天然气为主体的化石能源将在此次能源转换中扮演重要角色。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是保证能源安全、高效与低碳,因而天然气将以其灵活、清洁、高效等多重优势,发挥着新一轮能源转换的过渡与桥梁作用。
2022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降至4.01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8%,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下降。地缘危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欧洲从“水槽市场”(价格低于平均水平)演变为“溢价市场”(价格高于平均水平)。美国取代俄罗斯,成为欧盟最大油气供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