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田地质与勘探》
创刊50周年总结词
线上线下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大家好!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煤田地质与勘探》创刊50周年。作为这个期刊的40年的老读者、30年的作者和20年编委,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值此《煤田地质与勘探》创刊50 周年特刊发布会及高峰论坛即将落下帷幕之际,分享一些主持人的感受和体会。
一是作为《煤田地质与勘探》40年的老读者,我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结缘于1983年上矿大的时候。那时的课堂上,老师们总是会提到包括槽波、矿井电法等新颖的方法和技术,而且无独有偶的出处都在《煤田地质与勘探》。这一发现让我对期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成为我的“课外老师”。这个优秀的“课外老师”让我充满自信地走过了本科,走过了研究生,陪伴了我的一生,丰富了知识、指引了方向,让我这一生都是以它的学生为荣。回首岁月,无论是通过《煤田地质与勘探》认识西安煤科院,还是学习门桂珍老师撰写的数学地质方面文章,抑或一次次在期刊中找到灵感、获取力量,那一个个时刻隽永光阴,烙印灵魂。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二是作为《煤田地质与勘探》30年的作者。当我付出心血创作的第一篇论文变成铅字,就是在《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上,当时激动澎湃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点亮了我的心灯,一直照耀着我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作者一路走来,我从期刊编辑的意见建议中启迪智慧,从反复修改中提高自我,从字斟句酌中开阔视野,可以说,在深耕细耘的这30年作者之路上,期刊编辑们以精湛专业、准确到位、格局高远、言之有物的意见建议助力了我的全面提升,让我受益匪浅,这是我的第二个体会。
三是作为《煤田地质与勘探》20年的编委。我对角色转换深有感触,从“考生”到“阅卷人”的身份改变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多年的作者生涯让我对众多投稿作品抱着谨慎再谨慎的态度。我明了这些作者的黎明即起,孜孜为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所以在务求“信达雅”的基础上坚持“换位思考”,保持一颗“同理心”就是我20年编委生涯的遵循。难能可贵的是,凭着这一份尊重他人、务求出色、勤加鼓励的心态,我也很欣慰挖掘出了很多英才,晒显出了更多精品。在这个智慧碰撞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沟通,一次次的商榷,一次次的完善不仅丰富巩固了和作者彼此交流的渠道,还拧紧了和作者彼此联系的纽带,更为期刊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平台凝聚了力量,燃烧了付出。这是我的第三个体会。
在《煤田地质与勘探》“五十而知天命”之年,作为集40年读者、30年作者、20年编者三种身份于一身的我,最由衷的感受是如今的期刊历经岁月洗礼、砥砺奋进,已经成为了一个煤炭地质人展现自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优质开放平台。我们经常能看到思想灵感火花、学术争论观点四处闪耀融合。比如,就像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大猛教授阐述的关于煤层沉积煤层成因问题。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是学校课本上的观点,但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充分证明了期刊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更体现了正确的学术理论需要多方面证明和补充的科学性。而一个个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争鸣,畅所欲言,也推进了期刊的郁郁葱葱,生机蓬勃。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五十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我们硕果累累,国内国际声名遐迩;五十年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我们以雄厚积累呈现出了期刊精彩模样;五十年朝乾夕惕,功不唐捐,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作者、审稿人以及专家们携手并肩,共同打造了《煤田地质与勘探》的闪亮品牌。我们唯有把感恩之情铭刻于心、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好的成果发表在《煤田地质与勘探》上”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为激励,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身担当拼到底,一心求真实到底,一路同行走到底,书写无愧于期刊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向着下一个50年的辉煌奋楫扬帆,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