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IJCST一篇文章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鼓励科技工作者将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从源头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最终确定201篇入选论文(本届入选的201篇论文是2019年1月1日以来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的代表)

本刊科学编辑、中国矿业大学陈尚斌教授团队于2021年5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的"Simulation of methane adsorption in diverse organic pores in shale reservoirs with multi-period geological evolution"成功入选。


喜讯 | IJCST一篇文章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


IJCST编辑部向获奖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同时,愿IJCST记录更多精彩的文章,Let's Coal for Green & Clean!



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喜讯 | IJCST一篇文章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




Highlights
  • Using 5 pore models based on 3 pore morphologies to carry out molecular simulation

  • Slit-shaped pore methane adsorption capacity is much stronger than cylindrical pore

  • Groove space in slit-shaped p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ethane adsorption capacity

  • Por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decreases with th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increases

  • The most favorable diameter of methane adsorption change is approximately 2 nm



文 章 摘 要

页岩储层中有机质演化过程形成了各种结构的有机孔隙,是吸附储集甲烷的主要场所,但多类型、多形态和多尺度的有机质孔隙吸附甲烷的特征尚未得到充分揭示。论文基于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地质演化背景,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建立狭缝孔、圆柱状孔和凹槽孔等三类不同形态五种孔隙模型,研究热演化序列下储层发育的不同有机质孔隙的甲烷分子级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孔隙结构会影响甲烷吸附特性,狭缝状孔隙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圆柱形孔隙;孔隙内部的凹槽空间会改变孔隙中甲烷分子的密度分布,显著提高孔隙的吸附能力;非均质性越强的孔隙,其吸附过程的压力敏感性越显著。尽管不同形状有机孔隙的甲烷吸附变化与孔隙大小不一致,但所有类型孔隙在孔径为2 nm左右时甲烷吸附能力最强。此外,热演化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也是控制甲烷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热演化早期,孔隙吸附能力强,压力敏感性弱,而在后期,孔隙吸附能力弱,压力敏感性强。这一结果为地质演化历程中吸附态页岩气动态变化以及吸附态与游离态动态转化研究提供依据




作 者 简 介

喜讯 | IJCST一篇文章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

陈尚斌,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学术带头人。现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科学编辑,《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地球科学》等期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1)页岩气、煤系气等非常规油气地质;(2)城市地质、地下空间资源及关闭矿山资源评价与利用。获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项,获中国矿业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引用格式: Chen, S., Zhang, C., Li, X. et al. Simulation of methane adsorption in diverse organic pores in shale reservoirs with multi-period geological evolution. Int J Coal Sci Technol 8, 844–855 (2021). https://doi.org/10.1007/s40789-021-00431-7


关键词:adsorption methane pore Coal 吸附能力 evolution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4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5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6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 7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8东露天选煤厂原煤提运矿坑车辆计数识别研究
  • 9兰炭与秸秆混合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和灰熔融性试验
  • 10TBS粗煤泥分选机及应用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6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单轨吊
  • 2绿色矿山
  • 3绿色煤矿
  • 4郑传柏
  • 5崔少鹏
  • 6贺提库
  • 7李瑞敏
  • 8鲁光辉
  • 9齐月
  • 10陈新波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
  • 6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8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9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0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