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验”栏目致力于提炼已发表科研成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并尽可能提供科研人员联系方式,以便更好服务生产。
第一阶段:传统的煤矿自动化即采用能自动开启、关闭、检查及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煤矿采掘活动,从而代替人力劳动。上世纪初我国煤炭工业处于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内煤矿生产主要采用密集型人力劳动为主,随着煤矿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单链刮板输送、小功率耙岩机等投入使用实现了机械设备辅助人力采煤工艺,综采工作面采用爆破落煤,木柱或单体支柱支护,工作面自动化水平相对落后。
第二阶段:到20世纪中叶,随着煤矿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矿井内实现了半机械化半人力回采模式,综采工作面掩护式支架、小功率采煤机等设备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煤炭回采效率,但是这些机械设备结构简单、故障率高且人工操作量大,无法实现集中控制。
第三阶段,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对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煤炭行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与此同时,煤矿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主要表现在采掘面液压支架、大采高采煤设备以及各种监控设施的应用,同时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开采中也得到了应用,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现阶段,由于煤矿施工条件及施工环境相对恶劣,煤矿完全实现自动化需投入大量安全维护资金,而煤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经常忽略了煤矿自动化的重要性,致使自动化资金和技术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煤矿自动化技术的规范、标准不统一,从而造成煤矿自动化设备都是独立运行,无法完全实现各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利于整体系统安全稳定发挥。
从20世纪70 年代,我国煤矿企业引进监控技术,投入使用到煤矿生产中,随着煤矿开采能力的加大,矿井不断开拓延伸,矿井内粉尘、瓦斯等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专业限制以及缺乏创新和先进技术,我国煤矿监控系统仍然处于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监控不到位、设备维护难度大的状态。
我国煤矿自动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虽然在采掘工作面投入大型机械设备,但是在信息传输、共享以及运输设备方面还是相对落后,虽然很多煤矿建立局域网框架,但是无法实现数据开发和共享,同时很多煤矿企业仍采用轨道运输,保护系统不完善,未实现计算机操作控制,运输设备在运输速度及质量上很存在很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