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2期。
当前,我国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胸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全球疫情冲击、逆全球化思想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等挑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生产和供给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向全世界做出中国二氧化碳(CO2)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同时也为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现代煤化工产业作为中国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是实现该产业革命性重塑的关键历史时期。如何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如何实现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新时代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是当前及今后该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煤炭》杂志本期推出“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专题,旨在邀请现代煤化工领域的相关专家各抒己见,让新生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在更加严格的环境约束中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期坚持以能源研究为主导,注重煤化工领域创新技术及应用的研发,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取得一系列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化成果: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成套工业化技术开辟了以非石油资源生产低碳烯烃的新路线,实现了世界上煤制烯烃工业化零的突破;新一代DMTO-III技术下甲醇转化率99%以上,乙烯和丙烯总选择性达85%~90%,吨烯烃甲醇单耗降至2.60~2.70 t,刷新行业新纪录,并已进入技术推广阶段;
全球首套基于煤经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DMTE)技术的10万t/a煤基乙醇工业示范装置,于2017年1月一次投产成功,50万t/a项目已全面施工;
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路线,突破了90多年来煤化工领域高水耗、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模式,并于2019年9月完成国际首套千吨级工业中试,3年实现了成果从“Science”走进工厂。
本专题为“《煤田地质与勘探》编委及其团队”专刊,共33篇成果。
2021年, 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方案全面展开, 基金申请和评审工作中将使用本次优化形成的新申请代码体系. 同时, 针对申请项目的科学问题属性进行分类评审的项目类型也将进一步扩大. 此外, 地球科学部分析了2020年度重点项目申请和资助格局, 在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基础上, 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讨论, 对8个优先领域的内涵和主要资助方向也进行了优化调整, 用以指导新一轮重点项目的申请和评审. 面临基金工作新局面, 为更好地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到“四个面向”, 地球科学部将进一步加强与地球科学家的密切协作, 也希望本专题能够对关注基金改革和地球科学发展、参与地球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评审工作的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信息,2020年度《煤炭科学技术》有20篇优秀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
领跑者5000(简称F5000),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立项开发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旨在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向世界展示和推广我国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以扩大期刊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引领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和成长。
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信息,2020年度《煤炭学报》又有17篇优秀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
领跑者5000(简称F5000),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立项开发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旨在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向世界展示和推广我国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以扩大期刊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引领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和成长。自2012年度F5000项目启动以来,《煤炭学报》已有193篇次论文入围。
神东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层赋存稳定,开采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煤炭开发战略性西移以及大型成套采煤装备的迅速发展,神东矿区逐步形成了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炭资源开发格局,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在大采高开采、快速推进以及强烈采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顶板切落、大面积来压和压架等强矿压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随着煤炭开采逐渐向深部发展,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给煤矿顶板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为了总结神东矿区在顶板管理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煤炭工程》特组织本期“顶板管理专题”。
人们需要新的可持续能源系统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挑战,如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气候变化。氢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当氢气被用来产生能量时,唯一产物是纯水。然而,每产生1吨氢气,就会排放9~12吨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分子产生氢气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而且不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