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收录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刚教授团队发表于《煤炭学报》的,巷道稳定性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包含:
[1]刘刚,肖勇卓,朱俊福,靖洪文.围岩松动圈理论计算方法的评述与展望[J].煤炭学报:,2021,46(1):46-56.
[2]刘刚,龙景奎,刘学强,李元.巷道稳定的协同学原理及应用技术[J].煤炭学报,2012,37(12):1975-1981.
[3]刘刚,赵坚,宋宏伟,李元海.断续节理方位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8(08):860-865.
[4]刘刚,宋宏伟.煤巷围岩松动圈规律研究[J].煤炭学报,2002(01):31-35.
刘刚(1969—),男,陕西兴平人,教授,博士。E-mail:liugangcumt@163.com
本专题来自《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1期,包含王国法院士、顾大钊院士、王双明院士最新成果。
《煤矿安全》(月刊)创刊于1970年,由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封面文章涵盖了煤矿安全方面的试验研究、技术创新、设计开发、应用实践、分析探讨、监察管理等。
领跑者5000(简称F5000),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立项开发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旨在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向世界展示和推广我国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以扩大期刊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引领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和成长。
领跑者5000(简称F5000),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立项开发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旨在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向世界展示和推广我国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以扩大期刊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引领我国高水平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和成长。
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对煤矿地质保障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煤矿地质保障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超前查明采区地质条件、保障安全高效开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小断层、陷落柱以及岩性勘探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仪器制造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日趋成熟。以“两宽一高”为特色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正在煤炭系统进行推广应用。
为了促进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发展,交流共享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煤田地质与勘探》编辑部特邀中国矿业大学董守华教授、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程建远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孟凡彬正高级工程师担任客座编辑,共收到投稿文章23篇、本期专题选登13篇,内容覆盖了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与应用方面,展示了我国煤炭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对今后该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委托,煤炭信息研究院开展了《新时代世界煤炭工业》课题研究。对国外17个主要产煤国家的生产与消费、开采技术和装备、安全生产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中国煤炭工业进行了分析对比,以企对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制定“十四五”规划提供相关参考。该课题是煤炭信息研究院继1998年开展《世界煤炭工业发展报告》、2010年开展《当代世界煤炭工业》之后,又一次对国外主要煤炭生产、消费国家进行的系统研究。该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最新数据和资料,全面分析了世界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煤炭开采、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发展规律特点,深入研究了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是目前国内世界煤炭工业最全面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国煤炭》杂志自2021年第1期开始对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炭工业进行连续的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本专题融合了以上系列报道及其他刊物报道的世界煤炭研究进展。
采煤机是井工煤矿“三大机”之首,但详细了解其创新发展历程的人并不多。目前智慧煤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采煤机的智能化是关键中的关键。从2020年第6开始,《中国煤炭》连续刊登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教授“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系列特稿,为读者全面展示采煤机技术研发的不凡历程,科学系统地梳理和研究采煤机的创新脉络,以求对稳健推进智能开采和研发煤矿开采机器人提供智力支撑。
当前,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已形成智能煤矿研究和推广的共识,并在理论架构、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矿业大学地下空间智能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地下智能中心)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第一个面向地下空间的人工智能研究平台,紧密围绕感知智能、生产智能和决策智能3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用以破解复杂地下空间面临的“全息信息感知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不高、安全事故预警困难”和“重数据获取轻数据应用处理、缺乏企业决策大脑”的难题,保障煤矿、非煤矿山、地铁和隧道等地下空间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及时提炼和交流地下智能中心的最新研究进展,《工矿自动化》于2021年第1期开设“地下空间智能控制”专栏,特邀地下智能中心主任王雪松教授担任客座主编,地下智能中心副主任胡青松副教授担任客座副主编。专栏针对工矿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决策与预警、机器人等技术及智能化工程实践等进行报道。
在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煤矿智能化发展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为煤矿智能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促进煤矿智能化技术成果交流与理论实践进步,总结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管理与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探讨煤矿智能化、煤机智能装备发展趋势,推进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陕西煤炭》联合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杂志)共同举办煤矿智能化与煤机智能技术装备创新成果征文活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